成语名字
披缁削发
成语发音
pī zī xuē fà
成语含义
披缁削发是指古代僧人剃度出家,披着黑色的袈裟,剃去头发。
成语解释
披缁削发是佛教中出家人的仪式,表示放弃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的净化。披缁指的是穿上黑色的袈裟,削发则是指剃去头发。披缁削发象征着修行者抛弃尘世的欲望和个人的自我,以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智慧。
使用场景
披缁削发一般用于形容人放弃世俗的享乐和个人的私欲,追求高尚的理想和境界。也可以用于形容人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成语起源
披缁削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传说释迦牟尼在成道前是一位王子,后来他抛弃了王位和奢华的生活,剃发出家,开始了他的修行之旅。这个故事启发了无数人去追寻内心的宁静和智慧,也成为了披缁削发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成语“披缁削发”由四个汉字组成,其中“披”和“削”是动词,表示动作;“缁”和“发”是名词,表示具体的事物。
词语例句
1. 他披缁削发,成为一名出家人,专心修行。
2. 她披缁削发,放弃了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披着黑色的袈裟,剃去头发,表示放弃世俗的欲望和个人的私欲。
成语延伸
关于佛教和出家人的知识,深入了解披缁削发的背后的含义和意义。
成语造句
1. 他们听了老师讲述了佛教故事,知道了披缁削发的意义。
2. 他们在历史课上学习了佛教的发展历程,了解了披缁削发的仪式。
3. 他们在文学课上学习了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并用披缁削发来形容主人公的内心转变。
4. 他们在哲学课上研究了佛教的思想,深入探讨了披缁削发的哲学意义。
带披缁削发字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