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经意思解释

梵经,(Brahma Sūtra),印度古代哲学中吠檀多派的根本经典。相传作者是跋达罗衍那。现存梵语原本《梵经》中有不少后人加入的成分,大约在5世纪定型。《梵经》原本一般附在它的注释中流传,印度古代有不少注释,影响大的有商羯罗、罗摩奴阇(约11~12世纪)及摩陀婆(约13世纪)的注释。在近现代,《梵经》及其注释被译成英、日等多种文字。

《梵经》由555个简短的经句组成,共分四编,每编又分四章。第一编论述全经的大纲,认为梵是世界生、住、灭的根源,并论述小我、元素等。第二编批驳其他派别的学说,如数论派、胜论派、佛教、耆那教、兽主派、薄伽梵派等的学说,并论述世界的生成等问题。第三编说明梵与小我的关系及轮回的状态等。第四编侧重论述修行者的冥想、行为、果报、解脱等问题。

《梵经》继承和发展了奥义书中的婆罗门教主流思想。在梵我关系问题上持一种“不一不异”的观点,认为从不同角度看梵与我的关系既不能说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也不能说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二者的关系就如同太阳和其映在水面上的影子的关系一样。

《梵经》的出现标志着吠檀多派的正式形成,它的思想对后来的此派哲学家有重要影响。

带梵经字词语

带梵经字成语


上一字:薄伽梵歌
下一字:吠檀多派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