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美术意思解释
美国美术(American art),美国美术一般从17世纪初以后算起,但在此前就已存在着印第安人美术。
印第安美术
印第安人是二三万年前跨白令海峡迁移到美洲的亚洲移民及其后裔。他们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和艺术。至16世纪欧洲人进入美洲时,北美的印第安人还处于新石器时代。由于他们遭到欧洲人的杀戮、迫害、驱赶和同化,留下来的艺术品很少,但却越来越受人重视。美国民族画派尤其是现代美术流派,有许多渊源于印第安人美术。
美国的印第安人美术主要包括3种:①伍德兰美术,主要是今俄亥俄州和密西西比州的印第安人美术。②北美大平原美术,指东起密西西比河,西至落基山,北起萨斯喀彻温河,南至得克萨斯州的中部游牧印第安人的美术。③极西部与西南部美术,指今新墨西哥州与亚利桑那州的印第安人美术(见印第安美术)。
17世纪以来的美术
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美术,是从17世纪初欧洲人大量进入后才开始的。此后的美国美术摄取以欧洲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和样式、逐渐树立独立的美术风格、并进而对世界美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欧洲人离开他们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的大陆,向一切都必须重新创造的陌生世界移民,决定了他们的美术富有创造性,并且首先是实用的。因此,17~18世纪,几乎每个移民都是建筑师和手艺人。早期清教主义给美国美术带来禁欲的和超越的要素。启蒙思想的移植和感化,又给它增添了通俗的和现世的要素。因此,出现了忌避偶像、与过去背离的倾向,导致人们对人物画和风俗画的喜爱甚于宗教画和历史画。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的风景画被引入,艺术家通过广袤自然表现崇高精神,逐渐萌生了美国美术的特性。南北战争(1861~1865)以后,工业化的进展促进了国家和城市的繁荣及大众文化的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期间,一大批外国艺术家亡命美国。以此为契机,美国艺术家通过从独自的空间感觉重新评价欧洲艺术,创造了抽象表现主义。由此,美国美术形成了独特面貌。原来以欧洲为中心展开的西方美术史,由美国继承和发展。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尤其在战后,继意大利和法国成为世界现代美术的中心和策源地,以多样的流派和风格对世界美术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建筑
18世纪末,从欧洲来的学院派建筑师适应新兴国家的需要,建立起一些庄重的希腊罗马样式的建筑。法国的P.-C.朗方设计了首都华盛顿的中心区。19世纪初,第3任总统T.杰斐逊离任后,受帕拉第奥的影响而从事建筑设计,他以罗马的潘忒翁神殿为规范,在建筑作品中显现开拓精神。在南北战争中,建筑的特色是希腊样式和哥特式的复兴。南北战争后,在法国第二帝政样式的推动下,就学于法国美术学院的美国样式主义建筑师在东部形成强大的势力。19世纪中叶,以钢铁为中心的产业革命,推动了建筑工艺学的飞跃发展。电梯和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导致美国首创的建筑形式——摩天大楼的出现,它被认为真正代表了美国精神。摩天大楼的建设在19世纪80年代以中部的芝加哥为中心达到全盛。L.H.沙利文及其后继者F.L.赖特开启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大门。其后直至20世纪30年代,以麦金、米德、怀特建筑事务所的折中样式为代表,建筑意匠上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其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转机,以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技术发展为背景,摩天大楼的建设发展迅猛。在曼哈顿林立着如纽约帝国大厦等摩天大楼,并且为高层化大都市建设提出了新预制构件计划。从30年代后期开始,赖特的活动引人注目,自落水别墅后,又创造了许多有机建筑的杰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契机,德国包豪斯体系的W.格罗皮乌斯、L.密斯·范·德·罗等亡命美国。他们的教育活动和设计活动,与赖特、E.萨里南的活动并驾齐驱。
在纽约还有汇集了各国建筑师智慧的国联本部建筑和SOM建筑事务所的城市建筑计划,美国一举变为大胆的现代建筑的试验场。以纽约曼哈顿区为例,著名的建筑有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罗厄和P.约翰逊的西格拉姆大厦和联合国总部建筑群、萨里南的CBS大厦、布鲁尔的惠特尼美术馆、山崎实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建于1970~1974年,由SOM建筑事务所设计,是美国最高的建筑物。费城的L.I.卡恩、纽黑文的P.M.鲁道夫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此外,还有向巨型建筑挑战的K.R.罗奇、具有象征性的R.文图利和C.W.穆尔等人的建筑风格。
雕塑
美国在独立战争(1775~1783)后,出现了受欧洲影响的新古典主义倾向,制作了许多以独立战争的英雄为代表的理想化和肖像雕塑。H.鲍尔斯在新古典主义上融入美国特有的自然主义,博得国际声誉。南北战争后,要求在造型上反映美国社会的理念,与建筑一样,1893年的芝加哥万国博览会成为雕塑的舞台。20世纪的雕塑,始于E.纳德尔曼的单纯化具象雕塑。与来自法国的拉谢兹的生命主义并行,从P.蒙德里安、J.阿尔普受到启发的A.考尔德创造了活动作品。相对绘画上的抽象表现主义,S.利普顿、D.史密斯等非常活跃。巨大的物体雕塑进入都市空间而令人瞩目。著名的雕塑家有L.尼夫尔松、I.诺古奇、E.基恩霍尔兹、C.奥尔登伯格、C.克里斯托、R.莫里斯、D.贾德等。在集合艺术、废物雕塑、新达达主义、极少主义、照相写实主义中,雕塑或装置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集合艺术将非艺术物体与材料,甚至废物转变为雕塑。在废物雕塑中,工业废品(包括废汽车)被转变为艺术品,其创作手法巧妙地评述着战后消费主义的“丢弃”心态。焊接的钢、铁比雕刻的大理石、铸铜,在材料上更适合机器时代。新达达主义的R.劳申伯格运用废弃物、现成品创造“结合的”雕塑作品。极少主义尤重雕塑,旨在融入都市环境,力图简化雕塑至其几何抽象本质层面。
绘画
1620年在首批移民到达之后,绘画主要有3个来源:①移民中原有的民间艺术家。②从欧洲来短暂停留的画家。③一些航海家、旅行家或地质生物学家留下的速写或地志画。它们构成了民族画派的准备阶段。约1670年,北美殖民地开始形成了一个无名画家群,以波士顿为中心从事创作,留下约50件作品,大多画的是本地名流的肖像,其风格有荷兰小画派的痕迹。作者大都是画匠或在殖民地短期停留的欧洲画家。这些肖像画说明,美国艺术从一开始就完全是市民的艺术。
独立战争前后,美国绘画逐步成熟,涌现出一批受过专业训练、有较高艺术造诣的职业画家,他们为19世纪美国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728年,苏格兰画家J.斯迈伯特来到波士顿。他带来欧洲古典大师作品的铜版复制品,并举办了个人画展。其后英格兰画家J.布莱克本善画洛可可艺术风格的肖像。他们的活动影响了一代美国画家,其中最主要的是J.S.科普利,他是美国美术史上第一位大师。他的肖像画、历史画创作有突出成就。B.韦斯特主要活动在英国,1792年继任英国皇家美术院院长,在艺术观点上受新古典主义的影响。G.斯图尔特是杰出的肖像画家,在英国和北美都有很大影响,他画的多幅《华盛顿像》成为美国美术史上的名作。
继18世纪末19世纪初肖像画的繁荣之后,风景画、风俗画也随之出现。美国的独立促进了民族观点的形成,以风景画为主的哈得孙河画派成为第一个民族画派。T.科尔是这个画派的创始人,与科尔同时代的优秀风景画家还有A.B.杜兰德,他同时也擅长肖像画、风俗画和历史画。
在19世纪上半期,美国艺术的发展还体现在大众化的艺术中。被称为民间画或原始派的画家大都没受过专业训练,主要模仿斯图尔特和科尔等人的风格,但非常质朴,形象稚拙,色彩鲜艳。
19世纪中期的南北战争改变了美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战后的工业革命和经济繁荣也带来了艺术的黄金时期。风景画家F.E.丘奇、G.英尼斯,静物画家W.M.哈尼特,风俗画家W.H.亨特等人在各自领域中作出贡献。与此同时,欧洲艺术对美国的影响日益增强,大批美国青年远渡重洋到法国、英国等地学习绘画,回美国后给本地的艺术带来新的技法和风格;也有部分画家留在欧洲,成为欧洲19世纪末新美术运动的重要人物。女画家M.卡萨特1866年赴法深造,后定居法国。她是参加了法国印象派画展的唯一的美国人。J.S.沙金是美国杰出的肖像画家。他的风格是将古典主义传统和印象派手法融为一体。J.M.惠斯勒成为西方艺术的伟大革新者之一。他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追求纯艺术的表现力。
在这一时期,真正具有美国精神与气质的是一批生活在美国、以美国人民的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画家,W.霍麦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情意深沉,场面雄壮,成为19世纪下半叶美国人民精神的象征。另一位著名画家是T.伊肯斯,在肖像画与风俗画上造诣很深。当霍麦和伊肯斯的写实主义成为当时的主流时,继承了哈得孙河画派传统的A.P.赖德则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他所画的大海充满神秘的恐惧与不安,是某种情绪与心灵的象征。
法国印象主义在美国的影响姗姗来迟,活动于1898~1919年的十人派被认为是美国的印象主义团体。参加十人派活动较迟的W.M.蔡斯被公认为美国印象派的领袖。美国印象派是一个过渡时期的艺术现象,标志着传统风格的结束和现代艺术的开始。
美国现代艺术的发端首先以强烈的美国精神体现出来,一群被称为八人画派的青年画家敏锐地感受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的深刻影响,因此他们反对学院派的高雅与超脱,要求画城市的街道和被正统的艺术家认为是不堪入画的题材。因此,当时的一些评论家戏称他们为垃圾箱画派。虽然八人画派的宗旨是题材上的突破,但他们也带来了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R.亨利是垃圾箱画派的典型。在垃圾箱画派中,M.B.普伦德加斯特受后印象主义影响较大,不注重题材,手法上带有先锋派的特征。他是美国最早采用现代主义手法作画的画家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洲蓬勃发展的现代主义运动开始猛烈地冲击美国。摄影师A.施蒂格利茨1905年在其摄影室(纽约第15街291号)举办了一个分离派摄影展览,以后把展览扩充到绘画与雕塑,这就是著名的291画室。1908~1917年,291画室大量展览和介绍欧洲现代派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在现代派艺术中起重要作用的儿童画和非洲雕刻。继291画室之后一个更重要的事件是军械库展览会,这个展览标志着美国现代派艺术的诞生。从此以后,美国艺术开始纳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潮流。S.戴维斯是军械库画展的组织者之一,也是欧洲现代艺术在美国的主要传播者,他的风格受立体派影响较大,属于美国最早的抽象画家之一。他在接受立体派的构成时,也接受了野兽派的色彩,而在艺术观念上也受到中国与印度艺术的影响。G.奥基夫是施蒂格利茨的妻子,是美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女画家。她的画用抽象的语言表达孤独意识和压抑感,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其他画家还有J.马林等。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派运动在美国的主要表现是精确主义,又称立体派现实主义。这主要是一种风格和题材选择的范围,而不是一个画派和运动。这些画家的抽象形式的来源,主要是城市的建筑街道和工业设备及厂房。他们受欧洲的分析立体主义和纯粹主义的影响,也有达达主义的观念,代表人物是C.希勒。此外,超现实主义在美国也流行过,1931年和1936年的两次超现实主义展览为它在美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艺术再次在美国复兴,这主要表现在壁画运动与乡土现实主义上。在全球性经济危机冲击下,美国政府制定了联邦艺术计划,组织失业的艺术家参与各种公共建筑工程的壁画装饰工作。在这项事业中,现实主义画家T.H.本顿获得突出成就。他反对欧洲抽象绘画对美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坚持以美国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为题材,在风格上受墨西哥壁画的影响。与本顿的情况相似的乡土现实主义画家的架上绘画,在力求反映美国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时,多少受到现代派手法的影响。这些画家中,E.霍珀用写实的手法描绘现代都市生活给小人物带来的孤独感;G.伍德用早期尼德兰绘画的风格来暗喻美国的传统,冷漠中包含着讽刺;A.怀斯的乡土题材作品充满怀乡的愁绪和牧歌情调。
抽象表现主义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它是欧洲最重要的美术现象,标志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开始向美国转移。抽象表现主义画家虽然手法不一、风格各异,但在整体上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留下的创伤。抽象表现主义的实践对欧美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J.波洛克是重要代表,他以行动绘画著称,在概念上与法国的超现实主义画派有联系。属于行动绘画的还有W.德·库宁和H.霍夫曼。另一类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有M.罗思科和B.纽曼,他们在大面积的平涂色块中寻找色彩关系。
抽象表现主义之后,艺术家不断追求新颖的形式、尝试新的观念,其内涵也远远超出了艺术的一般范畴。在美国本土,依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包括一些庞杂的流派或思潮:色域绘画、芝加哥意象派、新达达、波普艺术、硬边艺术、激浪派、极少主义、偶发艺术、光效应艺术、过程艺术、照相写实主义、观念艺术、大地艺术、新写实主义、叙事艺术、身体艺术、女性主义艺术、表演艺术、公共艺术、“坏”画、装置艺术、媒体艺术、新意象、图案与装饰、涂鸦艺术、挪用、新几何等。
新达达的J.约翰斯、R.劳申伯格偏爱日常图像。而波普艺术则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颂扬战后的消费主义,反对其个人英雄、精神性与心理内涵,而代之以游戏性和嘲讽。
盛行于50年代晚期至60年代的波普艺术代表了全新的“反艺术”叛逆性潮流。波普艺术与通俗文化的妥协,体现了50年代英、法、美的普遍时代思潮的一部分。通俗文化(包括广告、媒体)成为波普的创作题材,代表人物有R.利希滕斯坦、J.罗森奎斯特等。受到波普艺术手法或观念影响的流派有偶发艺术、照相写实主义、叙事艺术、装置艺术、媒体艺术、挪用、新几何,以及摄影上的快拍美学。其中,偶发艺术、装置艺术对混合媒材的运用,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被看作是广泛波普艺术的一部分。照相写实主义则借鉴了波普艺术的技法。叙事艺术把波普艺术中的叙述性具象图像因素抽离出来,用以对抗60年代对抽象的坚持和反对叙述性的禁忌。媒体艺术则吸收了波普艺术关注通俗文化的特点。
此外,重要的流派还有主导整个60年代的极少主义。其宗旨在于简化绘画、雕塑至其本质层面,排除具象图像,甚至艺术家创作的痕迹。代表人物有C.安德烈、D.弗拉汶、T.贾德、R.塞拉等。此后的许多流派也都因之而起:硬边绘画、过程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坏”画、新意象、图案与装饰等。过程艺术家反对极少主义不具人格的性质与形式主义。观念艺术运用符号学、女性主义、通俗文化,力图突破极少主义狭窄的形式主义。身体艺术重视身体的热潮,是对冷漠的极少主义的反动。“坏”画的主题是怪异的具象图像,与被认为是“好”艺术的情感疏离的极少主义、观念艺术截然不同。新意象、图案与装饰均预示着后现代对具象图像与事件的兴趣,不同于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
号称“美国艺术中心”的纽约先后出现了激浪派、偶发艺术、涂鸦艺术、新几何等重要的艺术运动。激浪派发端于德国,后传至纽约。70年代中期兴起的涂鸦艺术由街头渐渐走入画廊,后由专业艺术家(如K.哈林)发展出了成熟的涂鸦风格。涂鸦艺术的风行带来了不同以往的美学观与社会学问题。
迄今来华规模最大、第一个全面反映美国艺术发展历程的大型展览——《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于2007年2月在中国开始举办。展览汇集了在美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近120位艺术家的130余件作品,跨越了从十八世纪初北美殖民地时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当代美国的各历史阶段,系统地勾画了美国艺术300年的发展轨迹,象征着美国在工业革命以来跨越三个世纪的演化与变革。
在这个展览中,有三件(组)作品值得特别阅读。第一件作品是托马斯•哈特•本顿的《美国史诗第二部》(1924~1927),分别为斧子、植树者、工业、奴隶和宗教五个题目,是用油画方式完成的;第二件作品是安迪•沃霍尔的《花》(1964),是五幅具有工业复制特点的丝网版画;第三件作品是马修•巴尼的《悬丝》(1994~2002),是五个一组的数码录像作品。这三件作品从油画到丝网印刷再到数码媒体,在作品形态上体现了语言与媒介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三件作品在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上反映出了观念的变化,为我们考察并理解美国艺术或者说西方艺术如何从“现代”走向“后现代”提供了典型范本。
工艺和设计美术
美国工艺美术以家具为中心,英国系统的意匠从殖民地时代一直统治到19世纪初期,如安娜女王样式、奇彭代尔样式。19世纪上半叶,希腊、哥特、洛可可等样式迅速出现又飞快消失。至下半叶尤其是1876年的独立100周年纪念博物会后,异国趣味抬头,同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也予以它巨大冲击。20世纪20年代后,手工艺和机械生产的家具加入了包豪斯体系的思考。以1933~1934年的芝加哥万国博物会为契机,阿凡–夏尔多家具登场,与法国的装饰美术运动相呼应。另一方面,受汽车、飞机等机能形态刺激,所谓流线型的设计在30年代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材质的革新和生产流程的简略化,出现由C.埃姆斯带来的新的批量生产家具。其他方面,对木材和手工艺的怀旧之情强烈起来,又重新评价震教徒家具,G.纳卡士马的木制家具引人注目。但一般来说,逐年变化样式的商业设计统治着工艺美术。玻璃、银器、陶瓷等也与家具的历史一样发展至今。
带美国美术字词语
带美国美术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