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美术意思解释
德国美术(German art),德国拥有悠久的艺术传统,是构成欧洲美术的重要部分。早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莱茵河流域就出现了史前美术。遗址中有不少刻有动物形象的石片,描绘猛犸、毛犀、野马、乌鸦等,笔法简练而传神,可与法国旧石器洞窟艺术媲美。其后经新石器至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史前文化绵延不绝。
巴伐利亚地区是欧洲铁器文化——哈尔施塔特和拉登文化的中心,在多瑙河沿岸因戈尔施塔特附近建有曼兴等面积庞大的寨堡,是欧洲史前建筑的杰作。自公元1世纪起,莱茵河西岸为罗马帝国统治,罗马美术随之传入,在特里尔等地有典型的罗马城市建筑遗迹,但莱茵河东岸广大地区仍为日耳曼民族居住。5世纪以后,日耳曼各族建立法兰克、萨克森、巴伐利亚等国,接受基督教,逐渐形成中世纪的德国美术。
中世纪
法兰克王国地跨德、法两国,到查理大帝时期达于极盛,建立加洛林帝国,宫廷常驻于德国的亚琛。德国中世纪美术首先围绕着亚琛的建设而发展起来,史称加洛林美术,罗马帝国灭亡后处于衰落的文化活动开始得到复苏。查理在亚琛建的宫廷礼拜堂(805)保存完好,形式仿效拜占廷美术,但结构更为简明,拱券厚实,气魄宏伟,开创了日后欧洲中世纪建筑的风格。与此同时,在亚琛宫廷和主要修道院中还发展了装饰豪华的抄本插图艺术,这些抄本都是帝王贵族使用或馈赠的圣经、祈祷书,它的插图融会了罗马和拜占廷传统,又发挥了日耳曼民族固有的喜爱图案和笔法雄劲的特色,为抄本插图这一中世纪绘画的重要体裁奠定了基础。
奥托王朝时期德国美术有进一步发展。奥托美术的重要纪念物是希尔德斯海姆的圣米凯尔教堂(1001~1022),它由曾任奥托三世的教师贝恩瓦尔德主教监造,除屋顶仍用木构外,已和日后的罗马式教堂相似。贝恩瓦尔德还精于雕刻和铜铸,他为圣米凯尔教堂建造的两扇青铜门(约1015,现置于希尔德斯海姆大教堂内),分别表现圣经旧约和新约故事,形象古拙,是德国中世纪铜雕的杰作。奥托美术的一大中心是德瑞边境康斯坦茨湖上的赖谢瑙岛,它的修道院尤精于抄本插图的制作,并自成一派,代表作有《奥托三世的福音书》(约1000,慕尼黑州立图书馆藏)和《亨利二世的日课经文书》(11世纪初),图案精美,构图和造型上都摆脱了古典艺术的写真传统,形成了典型的中世纪绘画风格。
奥托王朝以后,从10世纪中期至15世纪末,德国虽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心,但封建割据严重,各公爵、主教拥地自立,中央政府形同虚设,也没有固定的首都。但各地文化和美术还保持一致,先后经历了罗马式美术(11~12世纪)和哥特式美术(13~15世纪)两个主要阶段。德国罗马式美术直接继奥托美术发展而来,中心在莱茵河流域一带。罗马式建筑的代表可举施派尔和沃尔姆斯的大教堂以及马利亚·拉赫的修道院教堂。
德国哥特式美术首先在建筑上受法国影响而发展起来。科隆大教堂在1248年失火被毁,它的彻底重建为采用哥特式风格提供了良好机会,而这时的法国哥特式已有多年发展而臻于完善,因此,科隆大教堂就按最优美的法国模式建造起来,成为哥特式建筑的一大杰作。它的尖拱屋顶高达45米,主厅和祭台全用高窗、列拱组成,高耸通透,达到哥特式建筑理想的极致。德国哥特式建筑的独创则在于发展了宽厅式教堂,即主厅与侧厅同一高度,整个教堂成为宽敞的大厅,其代表是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1257~1283)。虽然这种教堂的整体高度一度受到限制,内部空间却开阔朗爽,更有利于宣讲活动,在德国各地流传甚广。
德国哥特式美术在雕塑和绘画方面也较有成就。哥特式美术改变了奥托美术以来的图案化倾向,在求真写实方面有较大进步。哥特式雕刻的杰作是瑙姆堡大教堂的爱克哈德与乌塔雕像(约1250~1260)和班贝格大教堂的骑士像(13世纪后期)。除纪念性雕像外,德国金银工艺中的人物造像也很精美。哥特式绘画在15世纪时取得巨大发展。抄本插图已居次要地位,祭坛画成为画家创作的主要体裁;另一方面,绘画界在写实上的努力和尼德兰美术的积极影响结合起来,使哥特式的祭坛画具有新的特点。S.洛赫纳曾在尼德兰大师R.康平门下学习,后来主要活动于科隆。他的名作《玫瑰园中的圣母》(约1435,科隆,瓦尔拉夫·理查次博物馆藏)描绘马利亚抱着圣孩耶稣坐于众天使围绕的花园中,情态柔美,富于生活气息。L.莫泽尔活动于斯图加特一带,擅长自然风光的描写。H.穆尔切尔则活动于巴伐利亚地区,兼工绘画与雕刻,精于构图和形体的刻画。K.维茨成长于康斯坦茨湖边,但主要活动于瑞士,他的艺术致力于反映真实生活,代表作《基督在湖滨》(1444,日内瓦美术馆藏)虽然表现宗教神话,但他笔下的山川城郭皆似实物,表现了鲜明的写实倾向,说明德国的中世纪美术已开始向文艺复兴新美术转化。
文艺复兴
15世纪后期,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士瓦本、法兰哥尼亚等地以及莱茵河流域经济较发达,有些城市取得一定自治地位,社会发展已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为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德国文艺复兴美术一方面从本土的晚期哥特式的写实倾向发展而来,另一方面也受到意大利较大影响,从而具备了学习古典风格,注重人体表现和透视画法等新美术的特点。15世纪后期出现的艺术家还带有一定的过渡性质,他们中有画家M.顺高尔、画家兼雕塑家M.帕赫尔、雕塑家W.施托斯、T.里门施奈德。顺高尔除作祭台画外,尤精于版画,此画种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在德国大为流行,成为德国文艺复兴美术的突出创造。顺高尔作画力求细致真实,他的《玫瑰园中的圣母》(1473,科尔马圣马丁教堂藏),虽与洛赫纳的同名作品构图相近,景物却刻画入微,圣母形象更接近现实生活。他的版画刀法细密有力,善于用线,代表作《圣安东尼的诱惑》(约1480),是欧洲铜刻版画的最早杰作之一。帕赫尔除精于写实外,还充分掌握从意大利学来的透视画法,作品有突出的深远效果。施托斯和里门施奈德的雕塑往往具有所谓“悲苦人”的气质,反映了德国公众在宗教改革前夕的思想情绪。
16世纪以后,德国文艺复兴美术蓬勃发展,产生了艺术大师A.丢勒、M.格吕内瓦尔德和H.荷尔拜因。这时的德国不仅文艺复兴运动高涨,还兴起了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揭开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序幕。这几位艺术大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这些运动,他们的艺术和时代的呼声紧密相连。丢勒在油画、版画、建筑学、写生、素描与艺术理论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恩格斯把他和达·芬奇并列,称颂他是文艺复兴的巨人之一。他的作品体现了文艺复兴美术的风格与技法,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格吕内瓦尔德的艺术则更直接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宗教感情。荷尔拜因也精于油画和版画,所作肖像极能传神,被誉为西方最杰出的肖像画大师。
以这3位大师为标志的德国文艺复兴美术的繁荣,同时也表现在其他画家和画派的活动上。奥格斯堡的H.布格克迈尔是最早学习意大利美术而卓有成效的画家之一,他多次赴意学艺,强调描绘坚实壮伟的人体。在莱茵河沿岸活动的艺术家H.巴尔东–格林打破中世纪的禁忌,提倡描绘裸体和人体美,以此体现新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德国南部,还有一批被称为多瑙河画派的艺术家,虽然他们的活动并不局限于多瑙河流域。他们的领袖是L.克拉纳赫、A.阿尔特多费尔及W.胡贝尔。克拉纳赫是宗教改革的热烈支持者,他的作品情态真挚并富幽默感,喜欢描绘山水背景,开启了多瑙河画派擅长表现风景的传统。阿尔特多费尔更以风景画知名于世,胡贝尔善于以木刻和素描表现长空远景,线条流畅有力。德国文艺复兴绘画的最后一位代表是A.埃尔舍默,也以风景画著称。他于16世纪末迁居罗马,把德国的风景画法介绍于罗马美术界,对意大利巴罗克绘画有一定影响。
德国文艺复兴建筑主要表现于民用建筑的发展上。由于工商业的兴盛和城市的繁荣,德国南部和莱茵河流域普遍出现了商栈、行会公所、市民住宅和市政厅等新建筑物,在本地民间传统结构上施以文艺复兴式的装饰:古典柱式、山墙、雕像等,整体布局也吸取意大利建筑的开朗、宏伟的风格。这方面的代表是奥格斯堡市政厅(1615~1620)。与此同时,贵族宫廷也盛行文艺复兴式的装修,追求豪华富丽。由于建筑需要丰富的雕饰,文艺复兴的雕刻也很兴盛,但具有独创性的大师不多。
17~18世纪
德国在17世纪中叶受三十年战争破坏,美术活动沉寂。但从17世纪末开始,德国艺术家在充分吸收意大利的巴罗克美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特点与需要,重新出现创作的高潮。这时德国虽然仍处割据局面,但各地贵族宫廷大兴土木,南部地区的天主教势力得到巩固和恢复后,也掀起了兴建教堂、修道院的热潮,有助于促成美术的繁荣。然而,这一繁荣主要仍得力于德国艺术家之善于融会贯通。而且这时的德国文化已有优秀传统,人文主义精神和自然科学研究深入人心,美术虽为贵族和教会服务,却已不受中世纪封建思想的束缚,体现出开朗自由的时代精神,可以和巴哈、G.F.亨德尔等代表的德国音乐的成就相呼应。
从17世纪末兴起的德国巴罗克美术,在整个欧洲的巴罗克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已处后期阶段,到18世纪又受到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响,因而专有“后期巴罗克”或“巴罗克–洛可可”之名,构成德国美术史上丰富多彩的时代。这时的艺术家善于把建筑、雕塑、绘画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强烈而又统一的艺术效果的综合体。杰出代表是建筑艺术大师B.诺伊曼、E.Q.阿萨姆、J.M.菲舍尔和D.齐默尔曼。诺伊曼建造的宫殿和教堂除了富丽之外,具有清雅灵巧的特色。他的宫殿建筑突出了大客厅和楼梯厅,杰作有维尔茨堡主教宫中的凯撒大厅和楼梯厅(1737~1744),科隆附近的布吕尔宫的楼梯厅(1743~1748)和卡尔斯鲁厄附近的布鲁赫萨尔宫的楼梯厅(1731~1733)。主教宫的凯撒大厅和楼梯厅请意大利名画家G.B.提埃波罗作壁画。诺伊曼的建筑则着意于创造开朗而富于变化的空间。布吕尔宫和布鲁赫尔宫的楼梯厅又各有特点,前者装饰豪华,但整体空透轻巧;后者则以并行向上的螺旋梯道连接上下层,显示了艺术家利用空间的技巧。诺伊曼建造的教堂杰作是班贝格附近的维尔岑海利根朝圣教堂(1743~1772)。它规模不大,但内部设计独创,被誉为最为精巧的建筑设计。阿萨姆兼工建筑和雕刻,他在慕尼黑建造的约翰·涅波莫克教堂(1733~1746),得其兄画家C.D.阿萨姆的协助,构成了绚丽至极的艺术综合体,被认为是洛可可艺术风格的最高发展。菲舍尔在巴伐利亚地区建造了数十座教堂,尤为著名的有兹威法尔顿(1741~1754)和奥托标伦(1736~1767)教堂,它们的结构简明而富于气韵,装饰富丽而又有节制。齐默尔曼的杰作是韦斯教堂(1746~1754),这个外貌不扬的乡村教堂,内部却辉煌灿烂,显示了艺术家在有限的空间和物质条件下运用高超的技巧仍能取得惊人的效果。
在德国北部,围绕着柏林和德累斯顿两个城市,巴罗克和洛可可美术也发展起来。A.施吕特尔主要活动于柏林,他是在建筑和雕塑方面都有较高造诣的艺术家,他建造的柏林王宫(1698~1706,现已毁)气魄宏伟,和南方的绮丽形成对比。他的雕塑杰作是《大选侯骑马像》(1698~1703),现仍竖立于夏洛吞堡宫前院,体现了巴罗克风格强调运动的特色。在德累斯顿,建筑师M.D.珀佩尔曼为萨克森王室设计的用于游乐的回廊——秦加宫(1711~1722),是德国洛可可式宫廷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和它齐名的是柏林附近波茨坦的无忧宫(1745~1747),它由G.W.von克诺贝尔斯多夫设计。德国北部信奉新教,不主张在教堂搞华丽的装饰,但也运用巴罗克式的宏伟结构建造自己的教堂,其著名代表是G.贝尔设计的德累斯顿圣母堂(1726~1743)。
德国巴罗克雕塑艺术的代表人物,除身兼建筑师的施吕特尔外,还有B.佩尔莫泽尔和I.京特,他们的创作也和建筑密切相关。佩尔莫泽尔担任了德累斯顿的秦加宫的雕刻装饰创作,也工作于维也纳等地。他擅长表现圆润的体态和轻捷的动作,为秦加宫制作的许多雕像,天使和神话的山妖水怪,无不活泼生动,与洛可可式的建筑可谓珠联璧合。京特主要活动于巴伐利亚地区,尤善于制作木雕群像,用以表现宗教题材。德国的绘画这时与建筑关系密切,致力于教堂和宫殿的壁画装饰,建筑物的屋顶、窗间和拱间壁面都画以大小不等的图画,用金色的蔓草卷纹组成随意弯曲的花边,画中景物取仰视角度,由于充分掌握了透视画法而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蓝天白云和飞升的圣徒令人神往。知名画家C.D.阿萨姆和齐默尔曼之兄J.B.齐默尔曼,使作品与建筑融合得更为紧密。
18世纪后期,德国的艺术思潮和美术风格又起巨变,新古典主义逐渐取代巴罗克和洛可可美术。美学家和美术史家J.J.温克尔曼在1755年发表《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一文,指出希腊艺术杰作的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学习古典应着重这一精神实质,并主张只有以希腊杰作为师才能产生优雅的艺术。后来他又在1764年写成《古代艺术史》一书,在文化界掀起了学习希腊古典艺术之风。温克尔曼提倡的新古典主义更能符合当时政治上要求民主、哲学上重视理性的时代思潮。画家A.R.门斯是温克尔曼的热情拥护者,在传播新古典主义于意大利和西欧各地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蒂施拜因家族的3位画家皆精于肖像画,人物神情肃穆端庄,背景简朴。其中J.H.W.蒂施拜因在作品中把大诗人歌德的肖像置于布满遗迹的意大利郊野背景中,以情景交融的效果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理想。J.措法尼善于制作古典爱好者和艺术家研讨鉴赏古物和博物馆珍藏集锦之类的图画,把古物名画收入画幅,很受时人欢迎,成名后主要活动于英国,对英国绘画有影响。D.肖多维基兼工油画与雕塑,作品在状物传神方面皆有写实的根底,继承了写实主义传统。A.J.卡斯腾斯则致力于以素描摹写古典雕像,发扬了德国绘画重视线条的特色。建筑师C.G.朗汉斯开启了德国建筑中的新古典主义流派。他在1789~1794年建造的柏林布兰登堡门,既仿效古雅典卫城的门厅,又结合近代都市的要求作了更新,对19世纪的德国建筑有深远影响。
19世纪至1945年
19世纪是德国近代科学文化发展的高潮阶段。在19世纪前半期风靡全欧的浪漫主义美术中,德国涌现了不少大师。C.D.弗里德里希首倡浪漫主义的风景画,把富有诗意的题材引入画幅;P.O.龙格的作品则质朴纯真,以情动人。德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另一核心是拿撒勒人画派,名家有J.F.奥韦尔贝克、F.普福尔、J.S.von卡罗斯费尔德以及P.von科内利乌斯。他们也崇尚朴拙般的真挚,致力于复兴宗教画,但用笔比较拘束,只有卡罗斯费尔德的风景具雄浑之感,意境高远。M.von施温德和K.施皮茨威格各从不同的角度传述浪漫的情调,前者描绘童话的幻境,后者则刻画市民的愚直。而善作历史画的A.雷特尔和爱画城郭风貌的K.布雷金,又在各自的领域开拓了新的园地。19世纪后半期则是德国现实主义绘画居于主导地位,A.von门采尔、W.莱布尔和M.克林格尔以自己的杰出成就为欧洲现实主义绘画增辉。门采尔的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面。他的素描和木刻版画尤为出色,足可与丢勒媲美。莱布尔和法国现实主义大师G.库尔贝有较多接触,他也致力于描绘普通群众的平凡生活,一切如实写照,但却笔力深厚而意境浩博,深得写实主义的精髓。克林格尔多才多艺,兼工雕塑、油画和版画,善于把极端认真的写实和高度理想化的加工结合起来。他的雕塑接近法国的A.罗丹,绘画则近似P.皮维斯·德夏瓦纳。此外,哲学家L.费尔巴哈的兄弟A.费尔巴哈也是有很高造诣的写实主义画家。19世纪的建筑呈现出追慕哥特式风格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相互渗透的景象,杰出代表有K.F.申克尔、L.von克伦策和G.森佩尔,他们设计的许多宏伟建筑丰富了柏林、慕尼黑和德累斯顿的市容。雕塑和建筑相近,在古典传统中糅以浪漫的情调,名家有G.沙多和C.劳赫等。
19世纪末,西方艺术激起的巨变也迅速波及德国。印象主义的革新使艺术家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在采光设色方面大胆创造,画家M.利贝曼、L.科林特和M.斯勒福格特对此都各有贡献。利贝曼把光色的革新用于人物和社会生活的写照,与法国印象派之专注于风景有别,他的风俗写真富于情趣,具有写实主义的优点。科林特的笔触粗犷有力,斯勒福格特则细碎而富于变化。到20世纪初,法国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掀起风暴,主张现代艺术应抛弃具体物象而注重主观意图的表现,代表组织是桥社和青骑士社。前者成员有E.L.基希纳、E.诺尔德、E.黑克尔和K.施密特–罗特卢夫;后者则有W.康定斯基、F.马尔克。其后更有属于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M.恩斯特和先属青骑士社而走向极端,主张“艺术应自造物象”的P.克利。在他们的努力下,现代派艺术在德国扎下根基。K.珂勒惠支以表现主义的豪放抒发革命的激情,歌颂农民战争和工人运动。经鲁迅的介绍,她对中国的 新木刻运动 也产生了有益影响。画家M.贝克曼则以讥讽之笔抨击法西斯,他的绘画和布莱希特的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现代建筑中,值得一提的有包豪斯,它由W.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创立,不仅提倡现代风格,而且着意于实现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的结合,力追巴罗克时代达到的那种艺术综合体的理想,康定斯基、克利等也长期在此执教。但从希特勒上台后,许多德国艺术家遭迫害而远走他乡,在纳粹暴政下的艺坛死气沉沉,直到战后才重获生机。
19世纪和20世纪初,德国美学和美术史研究蓬勃开展。自温克尔曼以来,美术史即成为德国学术界受到重视的新兴学科,19世纪期间各大学纷纷设立美术史系或专业讲座,有关研究在欧洲各国中居领先地位,并促成国外的两个德语文化中心:奥地利的维也纳和瑞士的巴塞尔相继建立学派。德国美术史学界在近100年间不仅对德国和西方美术,也对世界美术作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可概分为专注于社会与时代背景的社会学派,搜集与钻研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的考据学派,探讨作品题材和细部含义的图像学派以及摸索风格演变规律的风格学派等,都有丰硕成果。作为集大成的巨构则是20世纪20~30年代问世的两套丛书,16卷的《普罗皮伦美术史丛书》和数十卷的《艺术科学手册丛书》,甚得国际学术界的推崇。希特勒法西斯专政建立后,不少美术史学者也被迫迁居国外,他们在英、美等地继续推进美术史的研究。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败降,德国为苏、美、英、法占领。1949年9月,美、英、法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苏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它们的美术向不同方向发展。民主德国受社会主义苏联影响,战后题材多表现反战及弘扬人道主义的艺术精神,代表艺术家如H.格龙迪希、L.格龙迪希和F.克雷默。20世纪60年代民主德国的艺术家,在诸如W.西特、B.海西希和W.马托伊尔的作品中日渐体现出愈加强烈的个性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联邦德国则接受较多的英、美文化影响并继续推进表现主义传统。流亡海外的艺术家陆续回归,联结国际潮流的艺术社团也逐渐发展。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产生了“零派”和“激浪派”,涌现出J.博伊于斯和W.福斯特尔等现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进入80年代之后,德国出现新表现主义,作为一个国际现象,这一绘画的复归是对70年代概念艺术的反叛。1990年10月3日东西德合并。统一的德国在欧美当代艺术潮流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德国具有长期表现主义发展的历史,联邦德国相对于民主德国,战后较迅速地发展起了新的表现主义形式。代表画家是J.巴塞利兹、R.费汀、H.米登多夫、A.R.彭克、J.波伊斯、J.布莱希特、W.沃斯特尔等。其中,波伊斯是战后欧洲最重要又极富争议的人物,他同时也是行为、集合、观念、装置艺术的代表人物。其“扩展的艺术概念”以及其后“社会雕塑”挑战了现存的艺术体制。90年代后,新波普艺术运动自美国传向欧洲。新波普运动中,有些艺术家放弃传统波普非政治化、绝对客观主义的立场,而代之以政治、社会道德谴责的立场从事创作。G.里希特创作的《赤军》就是这一倾向的代表。里希特同时也是欧洲抽象绘画和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有一些直接采用摄影作为绘画的参考,代表艺术家是K.克拉费克。还有采用艳俗手法表现对象的代表S.波尔克。
带德国美术字词语
带德国美术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