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政治思想意思解释

洋务派政治思想(英语:political thought of westernization group in modern China),中国晚清时期倡导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政治派系的政治主张。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控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恭王奕䜣;在地方则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等督抚大员。

洋务派在本质上是清朝政治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旧有政治统治和重建帝国秩序方面,与顽固派无异。他们和顽固派不同之处在于:开始承认世界形势的变化趋势,正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强盛,明确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等先进的东西,主张调整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以此挽救清朝的危亡,最终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洋务派的基本政治主张可概括为“内须变法”、“外须和戎”和“中体西用”。

“内须变法”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强的成功经验,改变中国在军事上、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的落后状态,“采西学”、“制洋器”、“变军制”成为洋务派内部一致的政治改革主张。在军事上积极倡导引进西方造船制炮的机器和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在经济上,倡导兴办轮运、电信、铁路、采矿、纺织、炼钢等一系列工矿交通企业,采取“官为扶持”、“招商承办”、“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的方针,和洋人“争利”以“求富”;在教育上,认为“造就人才,实为中国自强根本”。创建了外语、造船、驾驶、电报、水师、武备、军医、水雷等各种专科学校,选派青少年到欧美去留学,并强烈要求变革封建的科举用人制度。在政治上,个别人士还提出了效法西方议会制度,以备咨询、通下情的设想。

“外须和戎”就是主张通过“外交”谈判解决同外人的争端,避免武装对抗。遇到麻烦,应当“以理折之”。“征战者后必不继,羁縻者事必久长”成为洋务派人士的外交座右铭。所谓“羁縻”就是承认洋人的在华利益,以此换取中外相安;“以理折之”则是“守定和约”,即以既定的中外条约为准,既反对不敢与外人争议的畏葸,又反对轻易与外人决裂的鲁莽。一方面要考虑侵略者业已取得的权益,另一方面又要抵制条约以外的索求。

在政治思想的指导纲领方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奉行的理论原则。洋务派坚守“器可变而孔子之道不可变”的立场,即外来的科学技术等“用”者,当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但传统之纲常名教的“体”者,则不可有丝毫动摇。这种理论在洋务派后期领袖张之洞著名的《劝学篇》得到了集中和完整的表达。

洋务派政治思想在晚清历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对其后中国政治思想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由于洋务派无力实现从“求强求富”走向政治改革的超越,也由于政治文化的局限使其洋务活动的效绩不大,从而显示出其政治思想的内在局限。甲午战争的结果证明“稍变成法”的洋务运动并不能使中国摆脱危机,于是,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全面改革的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具有洋务派思想的士人或者转化为维新派,或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带洋务派政治思想字词语

带洋务派政治思想字成语


上一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政治思想
下一字:太平天国政治思想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