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磁场意思解释
恒星磁场( stellar magnetic field ),恒星本身和附近空间内存在的磁场。1946年美国人H.W.巴布科克用大望远镜折轴摄谱仪测出,室女座78星的磁场强度约为1 500高斯。这是除太阳外第一次测得的恒星的磁场。现已发现了100多颗磁场强度高达几千乃至几万高斯的恒星(太阳表面普遍磁场的强度仅约1~2高斯,而地球磁场更弱,约为0.5高斯)。
所有恒星按理均应存在磁场,但大多数恒星视亮度太暗,表面场强又太小,很难精确测定。把具有强磁场的恒星称作磁星,并将磁场有变化的叫作磁变星。磁星几乎都是磁变星,且绝大多数是A型特殊星(即Ap型星),不仅磁场常有变化,光谱、视向速度和光度也都有相应的变化。另外,磁星的化学成分也具有某些与一般恒星不同的特征。为了解释这一系列的性质已提出几种磁星模型。比较成熟的斜转子模型认为,磁星的磁场本身是稳定的,但它的磁轴与自转轴的方向不一致,而且表面化学元素的分布也不均匀,因而磁场和光谱就都有周期性的变化。至于强磁场的来源,一般认为是在恒星形成过程中星际物质中的磁场被冻结并保留了下来。对于冻结在等离子体中的磁场,磁场强度与物质密度的2/3次方成正比。白矮星的密度很大(105~107克/厘米3),它的表面磁场高达105~108高斯。这时不仅其谱线会因塞曼效应而分裂成左旋与右旋两种圆偏振子线,甚至连续光谱也会被分解出左旋与右旋两种圆偏振成分,因而可用来测定磁场的强度。中子星的密度比白矮星高得多,磁场也应该强得多(约达1012高斯),20世纪70年代测得武仙座X–1的硬X射线谱线是走向验证这一理论的重要一步。普通恒星的绝大部分物质都处于高温等离子体状态,它们的物态、运动、结构和演化均与磁场有密切关系。在一般恒星(如太阳)内部,估计磁场高达105~107高斯,强磁场的存在会使恒星产生各种非热辐射,甚至是爆发性的辐射(如宇宙X射线爆发、宇宙γ射线爆发等)。强磁场还会产生不可忽视的磁压力。因此,磁场对恒星的辐射、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和演化都有巨大影响。
带恒星磁场字词语
带恒星磁场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