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击轰炸机意思解释

歼击轰炸机(汉语拼音:jiān jī hōng zhà jī),(英语:Fighter-bomber),主要用于突击敌战役战术纵深内的地(水)面目标并具有一定空战能力的作战飞机。又称战斗轰炸机。其飞行速度与歼击机相当(或稍差),但低空突防性能好,对地攻击火力强,适合在各种气象条件下遂行对地攻击任务。

最初的歼击轰炸机由歼击机改装而成。20世纪40年代,美国在中缅边境对日本作战中,使用P–40歼击机,外挂200千克炸弹,遂行战术轰炸任务。1955年,苏联用歼击机改装而成的苏–7歼击轰炸机首飞成功,机上开始安装专用的甩投轰炸装置。1958年,美国专门研制的F–105歼击轰炸机问世,曾在侵越战争中大量使用,是轰炸越南北方的主要机种。

从70年代起,随着机载电子设备的不断改进和武器系统功能的逐渐完善,专门设计的歼击轰炸机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好。新一代歼击轰炸机配备先进的导航系统,能准确飞抵预定目标区;具有多种探测手段,如多功能雷达、红外观测仪、微光夜视仪等,可全天候发现地面目标;拥有多种通信手段,可以与包括卫星、预警机、水面舰艇在内的多方面建立联系;有较强的电子对抗能力;一般都配备空中加油系统。以美国的为例,其武器挂架多达11个,载弹量超过11吨,能携带普通炸弹、制导炸弹、核炸弹、航空子母弹、空地导弹、空空导弹等,最大平飞速度达到2,450千米/时。其机动性不仅可以摆脱歼击机的拦截,而且足以满足空战的要求。从50年代中期起,随着歼击轰炸机的迅速发展,战术轰炸机被逐步淘汰。

歼击轰炸机的发展趋势是在不过多影响其作战性能的前提下提高垂直/短距起落能力;提高机载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减轻飞行员疲劳强度;加强远程打击能力,降低飞机全寿命费用和简化维修要求等。

带歼击轰炸机字词语

带歼击轰炸机字成语


上一字:官僚主义
下一字:歼击机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