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意思解释
急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一组起病急、临床呈急性肾炎综合征、病理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简称急性肾炎。有自愈倾向,常仅需对症治疗。
病因及发病机制
急性肾炎常在β–溶血性链球菌A组致肾炎株引发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或扁桃体炎)或皮肤感染(如脓疱疮)后发生,发病与机体免疫反应相关,是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链球菌抗原能与其相应抗体在血循环中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沉积肾小球;也可先“种植”于肾小球,而后吸引循环中游离抗体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致成肾炎。除链球菌外,少数情况下其他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亦可诱发本病。
诊断
①潜伏期。前驱感染后10~14天(范围1~4周)发病。②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即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及一过性肾功能减退。③血清补体C3降低。病初出现,8周内恢复。有上述典型表现者临床即可诊断,仅少数不典型病例需做肾穿刺检查,病理诊断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鉴别诊断
该病需与能呈现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的其他疾病鉴别。
IgA肾病
该病潜伏期短(感染后数小时至三天出现肉眼血尿),免疫血清学表现不同(无血清补体C3下降,部分病例血清IgA增高)是临床鉴别要点。临床鉴别困难时应做肾穿刺病理及免疫病理检查。
慢性肾炎
某些病理表现为增生性病变的慢性肾炎(如膜增生性肾炎或系膜增生性肾炎)。感染后发病时可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需与急性肾炎鉴别。这些慢性肾炎潜伏期也较短(常为3~5天),血清补体C3正常(如系膜增生性肾炎),或持续性降低(如大部分膜增生性肾炎),疾病无自愈倾向,均能有助临床鉴别。鉴别困难时也应做肾穿刺病理检查。见慢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炎
重型急性肾炎可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竭,临床表现酷似急进性肾炎;而某些急进性肾炎病人(病理为新月体肾炎Ⅱ型者),病初血清补体C3亦可降低,因此临床鉴别实在困难。而此二病在治疗方案和疾病预后上迥然不同,鉴别极重要。此时鉴别的唯一方法是肾穿刺病理检查。见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某些继发性肾炎(如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等)也可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需与急性肾炎鉴别。鉴别要点是确定有无诊断系统性疾病的临床及实验室证据,必要时做肾穿刺病理检查也有帮助。
治疗
以对症治疗及防治并发症为主,包括如下方面:
休息及饮食治疗
病初需卧床休息,直至出现利尿水肿消失及血压正常后再逐渐活动。病人应进低盐饮食(食盐3克/日),若有氮质血症尚应进低蛋白饮食(蛋白入量为0.6克/千克·日)。
抗感染治疗
急性肾炎发病时前驱感染尚未愈,则应注射青霉素两周以清除致病抗原。
利尿及降压治疗
①采用噻嗪类利尿药或伴利尿剂。血钾偏高时不用保钾利尿药。②利尿后血压即恢复正常。若需加用降压药时,由于此类患者血浆肾素活性低,一般不选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贝那普利、福辛普利等)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如氯沙坦、缬沙坦等)治疗,除疗效差外,后两药还可加重高钾血症。积极进行利尿及降压治疗是防止心、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血液净化治疗
当病人出现急性肾衰竭并达到透析指征时,应及时给予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若病人出现心力衰竭且利尿效果不佳时,亦应及时进行血液滤过或连续动静脉血液滤过治疗,以减少血容量改善心功能。
预后
急性肾炎有自愈倾向,病人多在发病2~4周后出现利尿,随之水肿消退,血压及肾功能恢复正常,但是,轻度镜下血尿及微量蛋白尿常会持续半年至一年才消失。
带急性肾小球肾炎字词语
带急性肾小球肾炎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