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流行性)意思解释

斑疹伤寒(流行性)(typhus, epidemic),由普氏立克次氏体引起、经人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又称虱传斑疹伤寒。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5~21日,一般为10~12日。根据病情及临床表现不同,可分典型、轻型和复发型三型:①典型斑疹伤寒。起病急骤,有寒战、高热,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以上,呈稽留热。伴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有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痛,小腿腓肠肌有明显疼痛及压痛,颜面潮红,球结膜明显充血,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失眠、耳鸣、耳聋,重者可发生谵妄、狂躁,甚至昏迷。心血管系统症状有脉搏增速及减弱,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及休克。病期第4~7日,一般于第5日出现皮疹,直径为1~4毫米。开始为浅红色、充血性斑疹及斑丘疹,后变为暗红色出血性皮疹。由胸、背部开始,逐渐扩散至腋窝、腹部、上下肢而至全身。一般面部、手足心很少出现皮疹,经4~5日后皮疹消退。多数病人有脾脏肿大。发热期为14~18日,以后体温下降至正常,其他症状并随之消退。②轻型斑疹伤寒。见于少数散发和接种过疫苗的病人。发病轻,体温一般为39℃左右,发热期在两周以内;全身中毒症状轻,可有头痛,皮疹及脾肿大者较少。③复发型斑疹伤寒。又称布里尔–秦瑟二氏病,少见。病情轻,发热一般在39℃以下;可无皮疹或有少量充血性皮疹;中枢神经系统和中毒症状很轻;病程短,一般为7~11日。并发症常见为支气管肺炎。此外,尚有心肌炎、化脓性腮腺炎、急性肾炎和中耳炎等。早期治疗者并发症少。

诊断

依据流行学史(当地有本病流行、有虱寄生及叮咬史等)和典型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稽留高热、剧烈头痛、皮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确诊须依靠实验室检查,可作血清学检查和病原体分离。血清学检查:有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魏尔–费利克斯二氏反应,曾称外斐氏反应)、普氏立克次氏体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反应、间接免疫荧光检查等。在上述特异性诊断方法中,临床常用外斐氏反应,因其方法简便易行。

治疗

特效治疗可用四环素或氯霉素。此外须注意卧床休息,多饮水及对症治疗。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预防

采取以灭虱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应早期发现及治疗病人,进行灭虱处理。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宣教,大力开展防虱、灭虱工作。可用普氏立克次氏体灭活疫苗接种,但只能减轻病情,不能明显降低发病率。减毒活疫苗尚未普遍应用。

带斑疹伤寒(流行性)字词语

带斑疹伤寒(流行性)字成语


上一字:恙虫病
下一字:立克次氏体病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