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抗菌药意思解释
合成抗菌药(synthetic antibacterial agents),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的抗菌药。主要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呋喃类和硝基咪唑类等。
磺胺类抗菌药
人工合成的一类抗菌药物。1935年磺胺类药正式应用于临床。具有抗菌谱广、性质稳定、体内分布广,制造不需粮食作原料、产量大、品种多、价格低、使用简便、供应充足等优点。曾在细菌感染的控制上作出大的贡献。现由于多种高效、低毒抗生素的陆续出现,磺胺类药物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但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仍可应用。磺胺类药易产生耐药性,在肝内的代谢产物即乙酰化磺胺的溶解度低,易在尿中析出结晶,引起肾的毒性,因此用药时应严格掌握剂量、时间,同时加服碳酸氢钠并多饮水。
分类
①口服易吸收的。主要用于全身感染,如败血症、尿路感染、伤寒、骨髓炎等。根据药物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类。临床应用较广的是中效类,如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給唑(SMZ)。②口服不易吸收的。如磺胺咪、琥磺噻唑,仅用于肠道感染(菌痢、肠炎)的治疗。③外用磺胺药。主要用于灼伤感染、化脓性创面感染、眼科疾病等,如磺胺嘧啶银盐(SD−Ag)、磺胺米隆(SML)、磺胺醋酰(SA)。
抗菌作用
磺胺类药对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诺卡氏菌属、衣原体属和某些原虫(如疟原虫和阿米巴原虫)均有抑制作用。在阳性菌中高度敏感者有链球菌和肺炎球菌;中度敏感者有葡萄球菌和产气荚膜杆菌。阴性菌中敏感者有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鼠疫杆菌。对病毒、螺旋体、锥虫无效。对立克次氏体不但无效,反能促进其繁殖。
抗药性
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细菌对磺胺类药物易产生抗药性,尤其在用量或疗程不足时更易出现。当与抗菌增效剂合用时,可减少或延缓抗药性发生。细菌对各类磺胺药物之间有交叉抗药性,但与其他抗菌药间无交叉抗药现象。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因磺胺药的作用是抑菌而不是杀菌,故必须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内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口服磺胺药主要在小肠吸收,血药浓度在4~6小时内达到高峰。药物吸收后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以血、肝、肾含量最高。多数磺胺药能透入脑脊液中。长效磺胺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所以在体内维持时间长。磺胺药还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故孕妇用磺胺类药治疗应慎重。
毒性反应
①过敏反应。最常见为皮疹、药热。一般在用药后5~9天发生,多见于儿童。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过敏,应立即停药,不能换用其他磺胺药。②肾脏损害。由于乙酰化磺胺溶解度低,尤其在尿液偏酸时,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血尿、尿痛、尿闭等症状。③造血系统的影响。磺胺药能抑制骨髓白细胞形成,引起白细胞减少,偶见粒(白)细胞缺乏,停药后可恢复。④磺胺药可通过母体进入胎儿循环,与游离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使游离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黄疸。对孕妇、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不宜使用。⑤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反应。
临床应用
因其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且不会产生像广谱抗生素常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故磺胺敏感菌仍可选用磺胺药来治疗。给药方法是定时口服,开始时宜加倍剂量。又因排泄较快,必须反复多次给药。临床应用的有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給唑(SMZ)、磺胺咪、琥磺噻唑及外用磺胺药。用于以下几方面: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各种磺胺药中,以SD渗入脑脊液的浓度最高,故治疗脑膜炎时,首选SD。轻症可口服给药。重症用其钠盐作静脉注射,但须注意发生血尿。②尿道感染。一般选用溶解度较大、原形从尿中排出多的磺胺药。常用SMZ。SMZ与抗菌增效剂(TMP)按5∶1比例合用(复方新诺明),抗菌作用可增数倍到数十倍。③呼吸道及咽部感染。由细菌引起的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临床使用TMP与SMZ混合制剂(复方新诺明),因二者的药物体内过程和半衰期较一致,能在体内始终保持比较稳定的浓度,而发挥协同增效作用。④肠道感染。一般选用胃肠道难吸收的磺胺药如磺胺咪、琥磺噻唑。但抗磺胺药的肠道菌株已有增加,故可配易吸收的磺胺药,如SMZ+TMP。⑤局部感染。选外用磺胺药,烧伤和创伤感染可选用磺胺嘧啶银(SD–Ag)或磺胺米隆(SML),两者都有抗绿脓杆菌作用;眼科感染可局部用磺胺醋酰(SA)。
喹诺酮类抗菌药
全合成抗菌药,是细菌DNA螺旋酶抑制剂,其化学结构中均有4–吡啶酮−3羧酸。1962年第一个合成的萘啶酸曾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1978年诺氟沙星(氟哌酸)问世后,喹诺酮类药物重新引起重视,诺氟沙星是在其结构6位上加一个F后,明显提高抗阴性杆菌的疗效,并扩大了抗阳性菌的菌谱。这类药物的特点是:抗菌活性强;细菌对这类药物和其他类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性;对质粒介导的耐药菌高效,对染色体介导的耐药菌有不同程度活性;可口服和注射给药;吸收好,体内分布广;不良反应小。
临床应用
吡哌酸可用于尿道炎、肠炎、膀胱炎及中耳炎。吡哌酸毒性低,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小,大剂量可产生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即消失。诺氟沙星主要用于肠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环丙沙星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淋球菌、脆性厌氧菌、肠杆菌科、绿脓杆菌、流感杆菌等具有强大抗菌作用,其体外抗菌活性强于氟哌酸、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肺军团菌和支原体具有较强抗菌活性,对多重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有效。口服或注射给药,作用持久,体内分布广。依诺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和洛美沙星亦可用于治疗全身感染包括肺部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髓炎、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胆道感染和妇科感染等,其主要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头痛、眩晕、失眠、焦虑、抑郁、皮疹、肝肾损害、骨关节特别是软骨组织及光敏反应等,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十八岁以下人群禁用。
呋喃类抗菌药
是一类合成的抗菌药。目前使用的呋喃类药有10余种,临床应用的是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和呋喃妥因,其中呋喃西林仅局部应用,主要作用于微生物酶系统,抑制乙酰辅酶A,干扰微生物糖代谢而抑菌。其主要特点是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和与其他抗生素之间的交叉耐药性,口服吸收后大部分在体内迅速破坏,部分以原形自尿中排出,血中浓度很低,一般不易达到有效浓度,故不适用于抗全身性感染。临床一般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肠道感染及外用消毒剂。中国曾用呋喃唑酮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近期疗效较好,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抗菌作用。其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头痛等,一般在减量后消失,偶可发生过敏性皮疹,应立即停药。较大剂量可抑制精子产生,引起低血压。有先天性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病人可发生溶血性贫血。呋喃西林还可致末梢神经炎。由于许多其他抗菌药物的应用,目前此类药物已很少应用。
硝基咪唑类抗菌药
甲硝唑(商品名灭滴灵)为人工合成的硝基咪唑类化合物。除用于治疗滴虫和阿米巴病外,对各种专性厌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对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及微需氧菌无作用。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甲硝唑扩散进入需氧菌和厌氧菌程度相似,但在需氧菌中,仍保持原形,而在厌氧菌中降解,使细胞内原形药物浓度下降,细胞内外形成浓度梯度,促进厌氧菌对药物的摄取。同时其降解产物抑制DNA合成,导致细菌死亡。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组织分布广泛,亦可进入血脑屏障,60%~70%的药物以原形由尿液排出。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阴道滴虫病、阿米巴病、梨形鞭毛虫病及防治厌氧菌感染。毒副作用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偶有白细胞减少,长疗程大剂量使用可有外周神经炎和惊厥。早期妊娠者慎用,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禁用。其他具有抗厌氧菌作用的硝基咪唑类药物有替硝唑、奥硝唑和尼莫拉唑。替硝唑适应证同上,疗效优于甲硝唑,毒副作用较轻,但有抑制乙醛脱氢酶作用,可加强酒精效应,故服药期间应禁酒。
带合成抗菌药字词语
带合成抗菌药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