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害意思解释

雹害(汉语拼音:paohai;英语:hail damage),冰雹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危害。雹害发生范围小,但地区分布广,尤以中纬度高原及山区出现频繁。中国雹害较重的地区除青藏高原外,还有祁连山区。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昭乌达盟、太行山区,四川、云南等地降雹也较多见。

危害

一般降雹时期和地区都相对固定。降雹常突然发生,每次持续时间一般5~15分钟;间歇性降雹可达 3~4小时。大部分地区70%的降雹发生在13~19时,以14~16时最为常见。冰雹使农作物受机械损伤,从而引起各种生理障碍和诱发病虫害。

降雹造成土壤板结;导致作物受冻害。对牲畜和农业设施也有危害。

雹害轻重取决于冰雹的破坏力( 冰雹的大小、密度和下降速度)和作物所处的发育期。

防御措施

防御雹害的主要措施有:

①掌握地区内冰雹的气候规律,合理安排种植制度,使作物主要生育期避开多雹时期。

②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使大气下垫面温度变化趋于缓和。

③做好降雹预报,以便及时采取应急措施。④受害后,对能恢复生长的作物尽量抓紧时机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地温,结合浇水灌溉追施速效肥料,以促进作物迅速恢复生长。

带雹害字词语

带雹害字成语


上一字:农业气象预报
下一字:干热风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