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空导弹意思解释

地空导弹( surface-to-air missile ),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又称防空导弹。以它为核心,与地面的目标搜索指示系统、制导系统、发射系统和技术保障等设备构成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简史

最初的地空导弹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当时,德国研制了“莱茵女儿”、“瀑布”等导弹,但均未使用。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苏联、英国等先后研制成功地空导弹并装备部队。这一时期的地空导弹多属中高空、中远程导弹,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其弹体体积大,整个系统比较笨重,机动性差。全部采用无线电制导技术,制导方式单一,抗干扰能力差。1959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北地区击落美制RB–57D高空侦察机,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首次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例。60年代后,世界局部战争的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地空导弹的发展,许多国家在提高中空、高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抗电子干扰能力和改进其低空作战性能的同时,大力发展机动能力强的低空短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如苏联的SA–7“格雷尔”、美国的“红眼睛”、英国的“吹管”等。这些地空导弹大多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广泛应用红外、激光和光电结合的制导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导弹的命中精度、系统反应时间、自动化程度等明显提高。80年代以来,地空导弹已经形成高空、中空、低空,远程、中程、近程、短程等武器系列,成为地面防空火力的骨干,如美国的“爱国者”、苏联的SA–12“斗士”等。这一时期的导弹具有抗干扰、反目标机动、抗饱和攻击和打击多目标、高速小目标的能力,不但能攻击来袭的飞机,有的还能对付来袭的导弹。

分类

按作战使命分为国土防空、区域防空、要地防空和野战防空地空导弹。按地面机动能力分为机动式、固定式、半固定式地空导弹,机动式又包括自行式、牵引式和便携式三种。按射程分为远程、中程、近程和短程地空导弹。按射高分为高空、中空和低空地空导弹。一些国家将射程大于100千米的地空导弹称为远程地空导弹,射程在20~100千米之间的称为中程地空导弹,射程在10~20千米之间的称为近程地空导弹,射程小于10千米的称为短程地空导弹。此外,按同一时间攻击目标数,又分为单目标通道和多目标通道地空导弹。

组成

地空导弹由弹体、制导系统、战斗部、推进装置和电源、气源设备组成。包括壳体和空气动力面两部分。壳体用高强材料制成,用于安装战斗部、弹上制导系统、推进装置和电源、气源设备。空气动力面安装在弹体外壳上,用于产生控制导弹稳定飞行的力和力矩。按空气动力面安装的部位和作用的不同,导弹的气动布局通常分为正常式、鸭式和全动弹翼式3种。地空导弹战斗部用于直接杀伤目标,通常由壳体、装药、引信和传爆装置组成。战斗部以其壳体在爆炸时形成的破片和冲击波杀伤目标,其破片形状多为预制的连杆形、球形或立方形,也有以金属射流毁伤目标的聚能式。大多采用近炸引信,也有的采用触发引信。地空导弹弹上制导系统是整个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制导系统的一部分或全部。导弹飞行过程中,制导系统不断测定导弹与目标的相互位置和导弹瞬时姿态,并发出导向目标的指令,由弹上的执行机构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地空导弹推进装置是发动机及其附件的统称,用于保障导弹有必要的飞行速度、高度和射程。地空导弹多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也有的采用液体发动机、冲压喷气发动机和固–冲组合发动机。除主航发动机外,多数还装有起飞助推发动机。弹上电源多用蓄电池,气源多用高压气瓶。因遂行任务不同,地空导弹的气动外形、制导系统、推进装置以及战斗部的类型也不尽相同。

展望

具有反导功能的地空导弹将被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以直接碰撞方式摧毁目标的动能拦截弹将成为地空导弹研制的热点;在继续提高抗干扰、反隐身能力的同时,一弹多用的多功能地空导弹将有所发展。

带地空导弹字词语

带地空导弹字成语


上一字:舰空导弹
下一字:潜地导弹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