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寺意思解释
独乐寺(汉语拼音:Dule Si;英语:Dule Temple),中国古代佛教寺庙,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在天津蓟县西门内。现存辽代建筑有观音阁和山门。观音阁居全寺中心,是辽尚父秦王韩匡嗣再建的,于辽圣宗统和二年(984)建成,是晚唐至辽华北地区多层建筑特点的重要实例,被公认为辽代建筑的重要代表。梁思成曾称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寺内其他建筑都是明代以后修建,包括位于东部的清代乾隆朝始建的行宫。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0年代,独乐寺因相继被日本学者关野贞以及中国学者梁思成调查并公布而闻名海内外。
独乐寺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底层长20.2米,宽14.2米,外观两层,中有腰檐和暗层,实为三层,上覆单檐歇山屋顶。它属于殿阁型构架,有内外两围柱,近于宋《营造法式》中的“金厢斗底槽”。阁内中央佛坛上有高16米的11面观音立像,为辽塑精品,也是现存最高的古代泥塑立像。阁内一层北、东、西三壁有明代所绘罗汉像,二层平座上方、井内壁有后代补绘的壁画。
山门在阁正南方,建年约与阁同时。山门面阔三间,深两间,单檐庑殿屋顶。明间开版门,两次间内外各有一力士像,尚存辽塑大致面貌。阁和山门的构架是按一定比例设计的。阁以底层内柱之高为高度的模数,一、二、三层柱顶的间距,以及第三层柱顶至藻井顶部的高度均与它相同。这和山西应县木塔的设计方法全同。山门的脊高恰为柱高的两倍,与观音阁及唐代佛光寺大殿相同。这些都反映出唐、辽建筑设计的规律。
名称来源
关于独乐寺寺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因观音塑像内部支架是一棵参天而立的大杜梨树,以“杜梨”的谐音而取名;其二,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独以普度众生为乐,故名独乐寺;其三,独乐寺为安禄山起兵叛唐誓师之地。独乐之名,亦安禄山所命,盖安禄山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而命名。而最后一种说法流传最为广泛。
历史
明代以前
独乐寺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安禄山起兵叛唐并在此誓师,据传因其“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
明清时期
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5年)进士王于陛,督饷蓟州,其在蓟时期,当在是年以后,故其修葺独乐寺,当在万历后期。其所谓重修,亦限于油饰彩画,故云“金碧辉映,庄严钜丽”,于寺阁之结构无所更改也。明清之交,蓟城被屠三次,相传全城人民,集中独乐寺及塔下寺,抵死保护,故城虽屠,而寺无恙,此亦足以表示蓟人对寺之爱护也。王于陛修葺以后六十余年,王弘祚复修之。弘祚以崇祯十四年(1614年)“自盘阴来牧渔阳”。
清代乾隆皇帝曾多次到访独乐寺,并曾赋诗。乾隆十年,清高宗到访独乐寺,作《寄题独乐寺》:“欲留羲御问迁移,便是拈花不语时。丈六金身应好在,春风过客偶相思。禅心远逐穿云磬,古迹空传没字碑。烟柳丝丝新绿嫩,即看拖地有长眉。”后又作《独乐寺——时命重修落成,路便临憩》:“葺修尚识统和年,龙象重教焕法筵。讵有废兴萦白业,徒闻翰墨说青莲。往来几为飞吟兴,布施非关种福田。小憩便教清跸去,我非独乐祗忧先。”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独乐寺复归还于民众,一时香火极盛。民国六年(1917年),划拨西院为师范学校,自此的几年中一直为教育用途。民国十三年(1925年),陕军来到蓟县,驻扎于独乐寺,是为寺内驻军之始。民国十六年(1928年),蓟县保安队驻扎在独乐寺,对于独乐寺的装修有所损坏。民国十七年(1929年)春,驻军阀孙部军队,十八年春才离开。这一年中,对古建的破坏行为最为严重。但是,与当时清东陵盗陵案相比,独乐寺所受到的损坏则较轻。北伐成功以后,蓟县党部成立,一时破除迷信之声,甚嚣尘上,于是党委中有倡议拍卖独乐寺者。蓟县当地人民纷纷表示不满和反对,因此这一提议未能实现。
民国二十年(1931年),全寺拨为蓟县乡村师范学校,观音阁、山门以及东西院座落归焉。东西院及后部正殿,皆改为校舍,而观音阁山门,则保存未动。南面栅栏部分,围以土墙,于是无业游民,不复得对寺加以无聊之涂抹撕拆。现任学校当局诸君,对于建筑,保护备至。观音阁山门十余年来,备受灾难,今归学校管理,可谓渐入小康时期,然社会及政府之保护,犹为亟不容缓也。
5月29日,日本学者关野贞驱车去往清东陵调查途径蓟县县城时,无意间透过车窗发现路边有一座古老的建筑,于是便停车从旁门进入。偶然来到独乐寺的关野贞,一眼便认定这是非常古老的辽代建筑。同年,梁思成亦有赴蓟县考察的计划。但由于行装甫竣,时局动荡而作罢。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梁思成到独乐寺调查的计划终于成行,调查后整理并发表的学术论文使独乐寺闻名海内外。
1949年以后
1961年,独乐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当时中国各地频发针对文物特别是宗教建筑的大规模破坏活动。梁思成冒险抵达蓟县,提出要为观音阁“装避雷针、安门窗,为防止鸟类落在观音头像上,要为观音头像上罩铁丝网”,促成国家文化部当年拨款9000元,由河北省古建队施工安装完毕,使独乐寺受到了妥善保护。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独乐寺院墙倒塌,观音阁墙皮部分脱落,梁架未见歪闪。从此,独乐寺历经千年经受多次地震而不倒塌的独特抗震性能开始成为研究的课题。1990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准独乐寺维修工程立项,并列为国家重点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1993年,国家文物局将独乐寺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项目。
核心建筑
独乐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和观音阁以及清代行宫等。
独乐寺山门
独乐寺山门即独乐寺的大门,其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由于台基低矮,斗拱雄大,出檐深远,而脊端鸱尾形制成遒劲,给人以庄严稳固的感觉;内部不用天花,斗拱、梁、檩等构件全部显露可见,因而它们的装饰效果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山门后部的明间,恰可把观音阁收入视线范围之内,既无遮挡,也无多大空隙,这种空间关系处理,显然是建造者有意设计。山门为面阔三间进深二之单层建筑物,据说山门的牌匾乃严嵩所题。顶注四阿,脊作鸱尾,青瓦红墙。南面额曰“独乐寺”,相传严嵩手笔。全部权衡,与明清建筑物大异,所呈现象至为庄严稳固。在小建筑物上,施以四阿,尤为后世所罕见。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共有柱十二根。当心间面阔6.10米,中柱间安装大门,为出入独乐寺寺的孔道。梢间面阔5.23米,南面二间立天王像,北面二间原来是否有像尚待考证。中柱与前后檐柱间之进深为4.38米。因进深较少于梢间面阔,故垂脊与正脊相交乃在梢间之内而不正在中柱之上。
台基为石质,颇低;高只0.50米。前后台出约2.20米,而两山台出则为1.30米,显然不备行人绕门或在两山檐下通行者。南面石阶三级,颇短小,宽不及一间,殆非原状。盖阶之“长随间广”,自李明仲至于今日,尚为定例,明仲前百年,不宜有此例外也。北面石阶已毁,当与南面同。
观音阁
独乐寺内观音阁,高23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被认为是保护阁内的巨型观音像而修建。观音阁下檐上高悬“观音之阁”匾额,落款为“太白”,相传为唐代李白所写。
独乐寺内观音阁的形式,与寺内石碑中的记载相符,“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观音阁是一座三层的木构楼阁,其中第二层是暗层,外观是两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使用了24种不同的斗拱榫接,没有使用任何钉子,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地震,但仍然屹立不倒,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观音阁中央置有一座造型精美的观音像,高16米,穿过中间三层空井,直达屋顶,头顶有十尊小佛像,所以也被称为“十一面观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泥塑像。第三层明间在主像上覆以藻井,左右次间则用平綦。阁的外形,因台基较低矮,各层柱子略向内倾斜,下檐上面四周建平坐,上层覆以坡度和缓的歇山式屋顶,从而在造型上兼有唐朝雄健和宋朝柔和的特色,是辽朝建筑的一个重要实例。
主殿内的观音菩萨像,是辽代泥塑艺术的珍品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观音塑像。殿内的辽代彩塑珍品及壁画,和唐代仕女画一脉相承,这是古代雕塑家以当时生活的人物形象施于佛图的典型实例。
相关研究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在其著作《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称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辽代统和二年(984年),即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阁之再建,实在北宋初年。《营造法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关于营造术的典籍,亦为现存研究宋代建筑的唯一著述。《宋代营造》初刊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当时再次修建的独乐寺观音阁已经有116年历史。而统和二年,距离唐朝结束(昭宣帝天佑四年,907年)仅77年。以年月论,距唐末尚近于法式刊行之年。而且蓟县在当时地处边境,在地理上与中原地区比较隔绝。
梁思成分析,在唐代地属中国,其文化自直接受中原影响,五代以后,地属夷狄,中国原有文化,固自保守,然在中原若有新文化之产生,则所受影响,必因当时政治界限而隔阻,梁思成据此判断在观音阁再建之时,中原建筑若已有新变动之发生,在蓟北未必受其影响,而保存唐代特征亦比较多。如观音阁者,实唐宋二代间建筑之过渡形式,而研究上重要之关键也。
梁思成在发现独乐寺之初即强调建筑物所具有的突出的唐代风格,并且推测独乐寺创建于唐朝初年。鉴于最早提及独乐寺名称的辽代碑文就称统和二年(984年)的工程为“再建”(建筑物)以及“重塑”(观音像),因此建筑和雕塑应是984年以前创建。而除了梁思成提到的观音阁的建筑整体风格以及观音阁两尊胁侍的风格唐风浓郁之外,近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辽代建筑研究课题组进而发现了另外几方面的证据,从而把独乐寺观音阁的始建年代更为明确的推至唐代前期的武则天朝(7世纪末)。而从观音阁使用的移用木构件的碳十四测年(树轮校正)结果看,似乎在唐代两个重要时期即“安史之乱”和“会昌灭佛”前后,观音阁也分别有一次维修。
带独乐寺字词语
带独乐寺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