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学意思解释

壮族文学(Zhuang literature),中国壮族民众创作的文学。包括广泛流传于壮族民间的口头文学和作家、诗人用壮文或者汉字创作的书面文学两大部分。

早在远古时期,壮族先民就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了诸如《布洛陀》、《么六甲》等神话,形象、生动地解释天地的开辟、万物的创造、人类的起源。同时,还创作了《母子寻太阳》、《布伯》、《莫一大王》等反映壮族先民追求光明、勇于献身和战胜自然、主宰自然朴素愿望的神话。这些神话为壮族民间传说、故事、歌谣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近古时期,壮族民间产生大量的传说和故事并广泛流传。这些传说故事有的叙述山川名胜的来历或风俗习惯的起源,如《赶山鞭》、《金银洞》、《都灵川》、《红水河的故事》、《文江塔的来历》等;有的揭露统治阶级狰狞的嘴脸,颂扬壮族人民反抗斗争的精神,如刘三姐传说、《红铜鼓》、《岑逊王》、《逃军粮》、《八兄弟戏土司》等;有的反映壮族人民追求自主婚姻,向往美好生活,如《一幅壮锦》、《田螺姑娘》、《龙女与孤儿》等;有的反映壮族人民伦理观念,表现壮族人民爱憎好恶,如《叶限故事》、《两姐妹》、《两媳妇》、《达架与达仑》、《三个贪心的朋友》等;也有的反映太平天国起义、中法战争等,如《快跟洪秀全》、《三访萧朝贵》、《翼王做寿》、《活捉赵狗官》、《黄鼎凤起义》、《吴凌云破宁明》、《刘二破敌峦》、《冯子材大闹谅山》等。壮族民歌非常丰富,这同壮族有歌圩对歌习俗有关。民歌分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是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篇幅有长有短,长的可达300多行。民间抒情长诗和叙事长诗也很丰富,有的以本民族社会生活为素材,反映壮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壮族人民的婚姻家庭、悲欢离合,如《嘹歌》、《幽骚》、《七姑》、《八姑》、《鸳鸯岩》、《达备之歌》、《达稳之歌》、《特华之歌》、《控告土官歌》等;有的源自汉族民间传说、章回小说、弹词说唱和戏曲传奇,如《朱买臣》、《孟姜女》、《山伯英台》、《毛红玉英》、《文龙肖妮》、《李旦凤姣》等。这些源自汉族故事的叙事长诗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老幼皆知,不仅是壮族人民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的具体体现,而且是壮汉文化交流的积极成果。

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壮汉两民族政治、经济的频繁交往,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并因此先后涌现出一大批能熟练运用汉语文进行文学创作的壮族作家、诗人,如张鸿翮、张鸿慧、刘新翰、刘定逌、黎建三、黄体元、黄体正、郑献甫、韦丰华、覃海安、黎申产、黄焕中、蒙泉镜、韦绣孟等;以及一大批完全可与同时期汉族诗人相媲美的作品,如张鸿翮的《送友人回羊城》、黎建三的《大雪初止过乌鞘岭》、郑献甫的《观秧田》和《义马行》、韦丰华的《杂感四首》、黎申产的《咏物小诗》、黄君铿的《洞庭行》、黄焕中的《龙州竹枝词》、蒙泉镜的《感事步韵》等。除了诗歌创作,壮族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也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刘定逌就认为诗歌是从现实生活触发而出的,认为“诗心来天外,诗境呈眼前;诗意起后事,诗趣游物先”。这一见解所提到的“诗意”、“诗境”、“诗心”、“诗趣”,与袁枚所谓的“性”、“灵”颇相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壮族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广泛流传于壮族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大多得到搜集、翻译、整理和出版。同时,还涌现出一大批用汉语文进行创作的作家、诗人。如陆地、韦一凡、潘荣才、黄钲、孙步康、王云高、凡一平、黄佩华、苏方学、何培嵩、凌渡、岑献青、冯艺、严风华、莎红、黄青、韦其麟、农冠品、黄堃、黄神彪等;涌现出《美丽的南方》、《瀑布》、《太阳神的神庙》、《劫波》、《明星恨》、《冬雪》、《黑旗虎影》、《跪下》、《瓦氏夫人》、《岭南血花》、《歌王别传》、《山欢水笑》、《醒来的大山》、《甜甜的乡情》、《花山壁画》、《故乡的歌坡》、《窗外是风景》等清新优美的诗歌、散文作品和用壮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造字人》、短篇小说《在汽车上》等。 阅读历史 彝族文学 苗族文学 维吾尔族文学 史诗 民间故事 藏族文学

带壮族文学字词语

带壮族文学字成语


上一字:布依族文学
下一字:彝族文学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