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意思解释
少林寺(汉语拼音:Shaolin Si),中国佛教寺院,又名“僧人寺”,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现任住持释永信。这里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由于其座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因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号称“天下第一名刹”。1983年,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2007年“少林寺景区”被授予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0年8月1日,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概述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地处中原腹地,交通发达,与都城洛阳隔山相望。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跋陀收有两位高徒,其一为慧光,律学巨匠;另一为僧稠,被誉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永平元年(公元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少林寺西台舍利塔后建翻经堂,由慧光助译,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完成。《十地经论》翻出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师说,内容包括《四分律》。慧光弟子主要有法上、道凭、灵衍、道云、道晖、灵隐等。《四分》一宗之确立,实始于慧光。《四分》在少林寺内传承有序。少林早期律学,以《四分》为先,先导之以戒行、律学,然后学之以经论。少林弟子沿此双轨并进,成果累累。至初唐,根基已固,律宗开山,水到渠成。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义净自印度取经回国,至少林寺结戒坛,尽源于少林寺悠久的律学传统。
隋文帝崇佛,于开皇年间(581—600年)诏赐少林寺土地一百顷。隋朝初年,由于皇帝的赏赐,少林寺从此成为拥有众多农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隋朝末年(618年),朝廷失政,群雄蜂起,天下大乱,拥有庞大寺产的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僧徒拒之,塔院被焚”。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官兵作战,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唐武德二年(619年),隋将军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号“郑国”。其侄王仁则占据少林寺属地柏縠坞,建辕州城。武德四年(621年),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天后,李世民派特使来少林寺宣慰,参战僧人皆受到封赏,昙宗还被封为大将军僧,并赐给少林寺柏縠坞田地四十顷。少林寺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少林僧众习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在唐代,少林寺为当时禅学重镇。唐弘道元年(683年),达摩禅派重要领袖法如禅师驻锡少林寺,六年后圆寂于少林寺。当时著名禅师如慧安、元珪、灵运、同光等,皆驻锡于少林寺。一代名僧玄奘法师(600—664年)曾先后两次上表,请求入少林寺修禅译经,却未获准。新罗国僧慧昭(774—850年)于元和五年(810年)入少林寺修禅多年,公元830年回国建玉泉寺,圆寂后谥号“真鉴国师”。随着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兴盛并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派后,特别是进入宋朝(十世纪)以后,少林寺开始成为禅宗教派的朝圣地。为了纪念达摩,在少林寺后山达摩曾经坐禅传法的地方,修建初祖庵,并建立高大的“面壁之塔”。
蒙古族建立后的元朝,少林寺名僧辈出,是少林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曹洞宗法脉回归祖庭,人才济济,高僧辈出,由此开启了少林寺一个最辉煌的时代,为该时期中国禅宗教派之轴心。元代中期,以邵元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僧人到少林寺求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雪庭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还创立了寺院宗法门头制度,使少林寺僧人皆视少林寺为家,成为明朝(1368—1644年)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崛起和体系及门派形成的重要基础。
明王朝是在汉人反抗蒙古人的战争中建立的。所以,在冷兵器时代的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这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精进和体系、门派形成的大环境。明朝近三百年间,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大发展时期。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调,参与官方的战争活动,屡建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并在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少林功夫也在实战中经受了检验,少林功夫威名远扬,也因此确立了少林功夫在全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少林功夫对少林寺僧人参战地区(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和游方地区(河南伏牛山、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等)的武术起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功夫的武术技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得到了同行及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同时,少林功夫的理论得到了空前发展,著述之繁,现已无法统计。其中流传至今的有四部重要武术著作:明释洪转《梦绿堂枪法》、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清吴殳《手臂录》和清张孔昭《拳经拳法》。
据明万历九年(1581年)王士性《嵩游记》,此时少林寺僧人达到“八百余僧”规模。按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除了少林寺常住院执事僧以外,其他僧人都是分散在各个宗法门头内。佛教组织的基本原则是游方制度,核心内容开放,也就是僧人进出的自由权。但在少林寺宗法门头组织结构内部,僧人们师承关系又是相对单一和稳定的,他们要严格遵守宗法传承制度。除非特殊原因,僧人们不会频繁流动。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具有开放和稳定的双重性,对于少林功夫的发展和传承,尤其是少林功夫体系和门派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满清入关建立政权以后,受战乱影响,此时的少林寺僧人规模逐渐缩小。清朝廷对少林寺非常重视。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了山门,并重修了千佛殿。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少林寺僧人白天照常经课坐禅,夜间坚持在少林寺最隐蔽的后殿——千佛殿,习武不辍,以至大殿地面因长期练功发力形成陷坑,至今遗迹仍存。从清朝白衣殿壁画和文献记载,少林功夫在清朝以来,仍维持着很高的水平。
民国期间(1911—1949年),少林寺遭受了一场人为的重大火灾。一九二八年,军阀混战,殃及少林寺,大雄宝殿、藏经阁楼等重要建筑及典藏,皆被烧毁,损失惨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颁布新的宗教政策以来,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少林寺继承和发扬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先后恢复禅堂,每年举行精进禅七。收集整理古籍善本,少林寺藏经阁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整理出版《中国佛教医药全书》、《中华武藏》等多部著作。广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少林文化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认同,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在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心目中,少林文化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
历史
北魏时期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中国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便在少室山为跋陀立寺。少林寺建立后,当时前来少林寺求法者达数百人,高足弟子有慧光、僧稠等人。“跋陀”传法之后,传灯转移,并不继续发展。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寺院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僧侣日益增多,少林寺在那时便成了禅宗祖庭。“达摩”在少林寺修行多年,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将法传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周武帝采纳了“元嵩”“定教先后”的建议,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道教二教传流,史称周武灭佛,少林寺遭毁,580年,北周静帝恢复少林寺,将其更名为“陟岵寺”。
隋唐时期
隋代隋文帝即位后,开始重视佛教,在开皇初年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给“少林寺”土地一百顷,少林寺成为了一个拥有百顷良田的大庄园。隋末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参战僧人也各有封赐。从此,“少林寺”便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后来也成了李唐的最高统治者经常游离之地,如唐高宗、武则天经常到少林寺游幸,并对“少林寺”大加增建。到了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甚为兴盛。
元明清时期
元代初期,世祖命“福袷和尚”主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在“福裕”主持少林期间,创建了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僧徒云集至此演武礼佛,后来“福裕”也被元帝追封为“晋国公”。
明代,少林寺的殿宇楼阁屡经修葺,并有所增建。嘉靖时期,中国沿海的日本倭寇当道,大将军俞大猷、戚继光等负责处理,在闽中时,戚继光召集了全中国之武术家与当地少林僧人研究出一套对抗倭寇海盗之拳法及棍法。因僧侣抗倭有功,朝廷又大规模地修整了寺院,寺院并享有明朝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
清朝初期,康熙皇帝曾亲自为山门及大雄宝殿书写匾额,雍正时创建了山门,乾隆帝也曾亲临少林,夜宿丈室,写下众多诗词、匾额。清末以后,“少林寺”屡遭战火之灾。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盗匪肆虐,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大火延续四十余天,寺内建筑文物毁坏严重。同时,很多人因为贫穷饥饿,而将男孩子送到寺院出家,为的是不想他们饿死。当时少林寺拥有耕地,自供自足。后来,日本在东三省的活动使到国民政府十分忧虑。军方于是发起爱国强民运动,成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及武术研究所等组织。以“武术归宗少林”为号召,将爱国抗金英雄岳飞,与成功从外族取回政权之明太祖朱元璋皆被比做少林英雄。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文革期间,少林寺僧人被逼还俗,佛像被毁,寺产被侵。
文革结束,少林寺得以修缮重建,现存建筑当中包括著名的大雄宝殿、达摩面壁石等均属共和国时期的仿古重建建筑;但一些地方如古代练武场、塔林及部分石刻仍属于古代的原物遗存。
1997年,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一直寻求成为联合国世界遗产的身份,以求获得联合国每年拨款维修发展,经过屡次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北京时间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在内的8处11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3月22日,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拜访少林寺,观看了少林功夫表演,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访问少林寺的国外元首。2007年,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乘专机抵达郑州,对河南进行访问,观看少林武术表演,亲自为少林寺题词“伟大的少林寺,突出的哲学”。
少林寺于2009年成立丰盈行有限公司,筹备兴建中国大陆以外首个少林寺暨海外少林文化中心总部(简称香港少林寺)。
少林高僧
跋陀僧稠慧光勒拿摩提菩提流支菩提达摩法如洪遵一行教亨福裕乳峰德仁足庵净肃灵隐文泰中林知泰月岩永达还源福遇古岩普就凤林珪公菊庵法照淳拙文才月照江公息庵义让损庵洪益无为法容嵩溪子定松庭子严凝然了改人山毅公竹庵忍公桧庵班公俱空契斌松堂本连自然本性无方可从拙庵性成古山可仙归源可顺古梅祖庭月舟文载静庵悟榻竺东悟万元珪志隆
少林下院
- 登封水峪寺
- 清丰普照寺
- 盘山北少林寺
- 熊耳山空相寺
- 新密超化寺
- 郑州显圣寺
- 商丘观音寺
- 荥阳洞林寺
- 巩义慈云寺
2008年11月24日,少林寺与官渡区签订合作协议,正式接管位于官渡古镇的妙湛寺、土主庙、法定寺和观音寺四座古刹,期限为20年,这是少林寺在西南地区确定的首所下院。官渡是藏传佛教进入昆明地区的登陆地,妙湛寺石塔的建筑留下了藏式密宗佛塔深深烙印,这鲜明地体现在喇嘛式的塔身建筑上。
参考条目
- 中国宗教景区20强
带少林寺字词语
带少林寺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