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阿萨菲耶夫意思解释

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阿萨菲耶夫(俄文:Борис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сафьев;英文:Boris Vladimirovich Asaf’yev;1884–07–29~1949–01–27),苏联音乐学家、作曲家。生于圣彼得堡,卒于莫斯科。早年在喀琅施塔得中学读书。1908年于圣彼得堡大学历史和文献学系毕业。1904~1910年又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从N.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配器,从A.K.利亚多夫学作曲。1910年之后从事声乐指导,并在马林斯基剧院任芭蕾舞作曲和节目指导。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曾任国家剧院图书部主任,并为彼得格勒艺术史研究所创建音乐部,从1920年起任该部主任。1925~1943年任列宁格勒音乐学院音乐史、音乐理论、作曲教授,并建立音乐学系。1943年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和研究部主任。1941年获艺术学博士称号,1943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48年被选为苏联作曲家协会主席。

阿萨菲耶夫是苏联音乐学的奠基者,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19世纪的俄罗斯音乐并从事大量的当代西方音乐的引介工作,30年代专心创作,40年代又回到学术研究工作岗位。他力求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上,从人类精神生活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上观察音乐现象。他提出了著名的“音调”理论,认为音调是音乐中“思想表现”的特殊形式,是现代生活与社会意识在音乐中的反映。音乐也就是音调的运动和发展的完全过程。“音调”理论对其后的苏联音乐学有很大影响。他的著作众多,主要有《作为过程的音乐形式》(2卷,1930、1947)、《19世纪初叶以来的俄罗斯音乐》(1930),以及有关西欧及俄罗斯作曲家的研究,等等。他的音乐作品包括歌剧、舞剧、交响乐等多种体裁,知名的有歌剧《灰姑娘》(1906)、《雪女王》(1907)、舞剧《巴黎的火焰》(1932)、《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1934)等。

带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阿萨菲耶夫字词语

带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阿萨菲耶夫字成语


上一字:沃尔特·林伍德·法纳姆
下一字:韦尔斯托夫斯基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