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战场

概况介绍

又称“敌后解放区战场”、“解放区战场”。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开辟。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在华北、华中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败退之时,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有效地打击了敌寇,牵制了日军的进攻,逐渐开辟了广大的敌后解放区战场。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逐渐把主要兵力用来对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在抗击日军的斗争中,根据地进一步壮大。至1940年底,人民武装已发展到五十万人,解放区和游击区人口达一亿,抗击了半数以上的日军和大部伪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1941年起,日本侵华军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兵力集中于解放区战场,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连续“扫荡”,实行“三光”政策,企图摧毁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也加紧封锁,接连制造反共高潮,包围和进攻抗日根据地。在日、伪、顽夹击下,解放区遭到严重困难,根据地缩小,人口降到五千万以下,财政经济非常拮据。为克服困难,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中共中央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巩固解放区的政策,坚持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武装斗争,坚持分散、灵活、机动的敌后游击战争,采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派遣敌后武工队,打击日伪军的进攻,保卫了抗日阵地。1944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普遍发起攻势作战,袭击日伪据点和交通线,在局部反攻中扩大解放区,并开辟了新的抗日根据地。到1945年春,解放区扩展至十九个,总人口近一亿,人民抗日军队增达九十一万,民兵二百二十万。解放区战场已经居于对日反攻的重要战略地位。1945年8月9日、10日,毛泽东、朱德命令人民军队向日伪军开展全面大反攻。我军立即向被包围的敌占城镇、交通要道以及东北三省进军。八年抗战中,人民军队对敌作战十二万五千余次,毙、伤、俘、降日军五十二万余人,毙、伤、俘、降伪军一百十八万余人;我军伤亡六十一万余人。敌后战场对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带敌后战场字词语

带敌后战场字成语


上一字:渡江战役
下一字:徐一冰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