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
概况介绍
北魏著名道士。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十八岁时即倾心慕道,初修张鲁术,无成,后从成公兴在华山、嵩山修道七年,声名渐显。北魏建国初期,统治者崇道抑佛,他趁机改革汉代以来的天师道。明元帝神瑞二年(415),自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予他“天师之位”,赐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命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泰常八年(423),又声称太上老君玄孙李谱文到嵩岳,面授《录图真经》,赐金丹、云英等秘法,命令他统领“人鬼之政”。太武帝始光元年(424),至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献道书给太武帝,得到大臣崔浩的赞誉。次年,在平城东南立天师道场,奉行他改革后的道教新制,后人称为北天师道。太延六年(440),声称太上老君复降,授祭太平真君之号,太武帝遂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太平真君三年(442),太武帝封他为国师。从此,北天师道大盛。寇谦之改革汉代以来的天师道,摒弃其能被农民起义军利用的教义和制度,反对“叛逆君王,谋害国家”,主张“兼修儒教”,引儒家五常伦理于道教戒规;在佛道斗争中,引佛入道,宣扬六道轮回观,模仿佛教仪式,主张立坛宇、修功德、诵经成仙、持戒修行等;改革道教中祭酒官职世袭制度,主张“唯贤是授”;反对道官索取道民财物。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试图调和道、佛、儒三者的关系,把道教同政治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北朝道教的发展。带寇谦之字词语
带寇谦之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