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的进步
概况介绍
宋朝农业生产的进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具的改进。北宋时,南方农民普遍使用龙骨车来戽水,同时比龙骨车运转力更大的筒车,也能把水引到山上,筒车利用水力或牛力,是很好的灌溉工具。在牛耕缺乏地区推广“踏犁”,踏犁是一种较好的人工翻土工具,四、五个人劳动的效率相当于牛耕的一半。这对畜力不足的地区解决耕地困难起了一定的作用。第二,农业生产技术也有明显提高。在北宋的墓葬中,发现成组的铁农具,其中耙、锄中耕农具较多,表明农民对精耕细作的重视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时农民已注意积肥和施肥,并根据土壤的性质不同,使用不同的粪肥。农书、蚕书等总结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出现,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第三,兴修水利。北宋时对黄河、汴河的堤防特别重视,经常修治。南方地区水利兴建的成绩更为突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堤、西湖堤等。这对稳定农业灌溉和提高粮食产量起了积极作用。第四,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北宋时,引进越南的占城稻就是最成功新品种。占城稻特点是穗长、抗旱、早熟。它“不择地而生”,适于普遍栽种。今浙江一带成为当时农业产量最高的地区,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第五,经济作物的发展。茶树的栽种地区越来越广,淮南、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茶叶品种很多,福建所产,质量为全国之冠,有“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的说法。棉花的种植,在福建、广东一带逐渐盛行,而且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甘蔗主要在明州、福建、广州、汉州和一带种植,那里有许多“糖霜户”,专门种蔗制糖,远销海外。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农具的改进和水利事业的发达及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宋朝的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一般年景,亩产稻一石,福建、浙江地区亩产达二至三石。由于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带农业生产的进步字词语
带农业生产的进步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