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概况介绍
又称“晋察冀边区”。位于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五省交界地区,包括同蒲铁路以东,正太(今石太)铁路和石德铁路以北,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以南,渤海以西,面积约八十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约二千五百万。全区由北岳、冀中、平西、平北和冀东根据地组成。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奉命南下后,晋东北由聂荣臻率部二千余人,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向察南、冀西挺进,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北岳根据地。11月成立晋察冀军区,辖四个军分区。1938年1月,组成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同时,冀中党的地方组织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开辟冀中根据地,于同年4月成立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和冀中抗日民主政权,部队统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吕正操任司令员,旋程子华任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邓华支队进至平(北平,今北京)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5月25日邓华支队与宋时轮所率骑兵团会合,6月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率部经平北挺进冀东。7月,冀东二十二县约二十万人举行武装起义,成立抗日政府,建立抗日联军。1939年2月,以第四纵队为基础,成立冀察热挺进军,肖克任司令员,统一指挥平西、平北和冀东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1940年,平西军民多次粉碎日寇“扫荡”,建立了第十一军分区。7月,冀东成立第十三军分区(又称冀东军分区)和第十三专员公署,巩固并扩大了冀东根据地。1941年初,平北也形成大块根据地,建立了第十二军分区。自1941年至1943年,晋察冀根据地经过极其艰苦的抗击日寇“强化治安运动”、分割、封锁和“蚕食”的斗争,终于得到了坚持和恢复。1944年9月后,除已有的冀中军区外,又先后建立冀晋、冀察、冀热辽(原冀东军分区)三个二级军区,全区设立十七个专署,辖一百零八个县,人口约二千五百万。1945年8月根据地军民展开战略反攻,毙伤日、伪军四千一百六十二人,解放城市四十余座及广大乡村、控制了热河、察哈尔两省及河北、山西广大山区,打通了与晋绥、晋冀鲁豫解放区的联系。带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字词语
带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