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

概况介绍

字笠鸿,一字谪凡,后字笠翁,号觉世稗官,别署笠道人、新亭樵客等,兰溪(今浙江兰溪县)人。是清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戏曲作家。李渔自幼聪明好学,“其作诗文甚敏捷,求之可立待。而率意构思,不必尽准于古。”(《兰溪县志》)所写文章不合时文规范,因此多次应乡试不第。顺治三年(1646),清兵入浙江,兰溪遭受战争破坏,李渔家道中落。当清兵到达时,他就剃尽头发:“戍尽狂奴发,来耕墓上田”(1646年《除夜》诗)。顺治五年(1648)移家杭州,住在西湖边上十年,“卖赋以糊其口”。以著述为业,开始了戏剧创作。顺治十四年(1657),移居南京。在南京共居二十年,住所名芥子园,编《芥子园画谱》、《笠翁诗韵》《立翁词韵》等书。与王士祯、周亮工、尤侗、吴伟业交往。创作了不少戏剧,并开展戏剧活动。自称“登徒子”,购买姬妾,教习歌舞,组成家庭戏班,凡有客人及公卿士大夫到家,就姬妾歌舞宴客。这期他出游南北,广泛结交达官显贵:“日游五候之家,夜宴三公之府”并向这些人打秋风,索取钱财,因而为学者所不齿。康熙十六年(1677),李渔迁回杭州。康熙十九年死于杭州。年七十岁。李渔著有《闲情偶寄》六卷,文集四卷,诗集三卷,后合刻为《笠翁一家言全集》十六卷。还著有长篇小说《回文锦》,短篇小说《十二楼》《无声戏》,还著有戏剧约十六种。李渔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他的戏剧理论强调戏剧的社会地位,并专门研究舞台艺术特点,从结构、音律、对白、表演、歌唱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他的戏剧理论,在中国戏剧研究领域是很有价值的独创。而在思想内容方面,可取甚少。他写的剧本,今存十种:《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蜃中楼》、《玉搔头》、《比目鱼》、《凤求凰》、《慎鸾交》、《巧团圆》、《奈何天》等。他的剧作题材新颖,情节离奇,结构紧凑。但趣味低级,格调不高。其中《比目鱼》写得较好,较为动人。

带李渔字词语

带李渔字成语


上一字:李泰国
下一字:尹壮图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