靺鞨渤海国

概况介绍

靺鞨是满族的祖先,很早就出现在祖国的历史舞台上。商周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改称靺鞨。主要活动在东北的北山(今长白山),黑水(今黑龙江)一带。隋唐之际,靺鞨已发展成7大部。其中以居于南部的粟末部和北部的黑水势力最强。698年,粟末部的大祚荣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东北)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了震国。713年,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部为忽汗州,令大祚荣兼都督。从此,这个政权就自去靺鞨之号,专称渤海。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并有高丽等民族的多民族政权,但其王室应为突厥人。初建时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经过大祚荣、大武艺父子两代的扩张,领土逐渐扩大。第十代宣王大仁秀被称为渤海国的中兴之主,广开疆域,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南与新罗、与唐为界,东际海,西界契丹,东北至黑水靺鞨,西北至韦室,地方五千里”。即包括今吉林、黑龙江、辽宁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北部。后期人口增至300万左右。762年,第三代大钦茂被唐朝晋封为国王后,与唐朝关系更为密切。期间除大武艺时一度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外,对唐始终和好。唐亡后,渤海继续向后梁、后唐朝贡,保持着臣属中原王朝的关系。渤海国于926年为契丹所灭,先后传袭15王,历时229年。

带靺鞨渤海国字词语

带靺鞨渤海国字成语


上一字:废分封设郡县
下一字:窃符救赵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