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寺碑
概况介绍
明代碑刻。即《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二碑的简称。从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到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的二十多年间,明朝廷连续七次派太监亦失哈去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黑龙江下游特林地方)各地,宣示朝廷旨意,安抚各族人民。亦失哈于永乐十一年(1413)和宣德八年(1433),曾经两次在奴儿干都司治所特林修建永宁寺,并刻石立碑。《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碑高五尺三寸六分,广二尺五寸,面刻汉文三十行,每行六十四字。背刻蒙古文、女真文各十五行,内容为汉文碑文的缩写。《重建永宁寺记》碑高六尺二寸,广三尺六寸七分,汉文三十行,行四十四字,记重建永宁寺事。二碑碑文收载《吉林通志》中,它是明初继承前代版图,设奴儿干都司,有效管辖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地区的历史见证。带永宁寺碑字词语
带永宁寺碑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