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起义
概况介绍
明代末年政治腐朽,宦官专权,党派林立,互相倾轧。经济上土地高度集中,封建地主阶级不断加重赋税,广大农民走投无路,到处流亡,阶级矛盾激化。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陕北王二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张献忠在陕北米脂参加起义军。自号八大王,因身长面黄,人称黄虎。初属王自用,后自成一军,是三十六营中一营的首领。崇祯八年(1635)荥阳大会后,与高迎祥大举东征,攻取明中都凤阳,焚皇陵,转战豫、陕、鄂、皖各地。崇祯九年(1636)高迎祥牺牲后,张献忠一度成为农民军的主力,于河南湖北一带同明军作战,有众二十余万。攻襄阳时,顺江东下,势达淮、扬,南京为之震动。崇祯十年(1637),张献忠在安徽取得重大胜利后,至桐城,推东河之战失利,退守湖北房、竹一带,接受明兵部熊文灿的“招抚”,驻兵谷城。但拒绝裁减军队,不受调度,并利用此机会,养精蓄锐,准备再起。崇祯十二年(1639),张献忠在谷城再起,与罗汝才合兵,转战于鄂、豫、川、陕毗邻地方。崇祯十三年(1640),张献忠突围入四川,采取“以走致敌”的战术,粉碎了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连克四川大部分州县,转战全蜀,给四川地主阶级以坚决打击。拖引明军,使之疲于奔命,当时张献忠曾嘲讽明将军们说:“前有邵巡抚(捷春),常来团转舞,后有廖参军(大亨),不战随我走,好个杨阁部(嗣昌),离我三天路。”(李馥荣《滟澦囊》卷一)次年,在川东开县黄陵城击破明军,继又出川,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和贵阳王朱常法,粉碎了敌人围攻。崇祯十六年(1643)五月,张献忠攻克武昌,杀明宗室贵族,沉楚王朱华奎于江中。张献忠入驻楚王府,即“大西王”位,改武昌为天授府,设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五城兵马司以及巡抚、知府、知州、知县等中央和地方机构,同时开科取士,建立初具规模的大西农民政权。七月,明集大军逼武昌。张献忠弃楚入湘,攻占长沙。八月,破常德,下令将明官僚杨嗣昌霸占的土地,“查还小民”。十二月,张献忠听取谋士汪兆龄意见,弃长沙,进军四川,拟以四川作根据地,然后北伐,平定全国。崇祯十七年(1644)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即帝位,国号大西,改元大顺,称成都为西京,造《通天历》,铸“大顺通宝”,封养子孙可望平东将军,李定国安西将军,刘文秀抚南将军,艾能奇定北将军;任汪兆龄左丞相,严锡命右丞相;设六部尚书处理政事,置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构。大西政权严厉镇压地主阶级的反抗。大顺二年(1645)李自成牺牲后,清军转向四川进攻大西政权。大顺三年(1646)张献忠在与清军作战中,于西充凤凰山中箭牺牲。所部继续坚持抗清斗争。张献忠起义,建立大西农民革命政权,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带张献忠起义字词语
带张献忠起义字成语